星光體 第二章
亞瑟·E·鮑威爾所著
第二章 組成和結構
星光物質存在於七個等級或精細度排序之中,對應了 固體、液體、氣體、以太、超級以太、亞原子和原子的七個物理物質的等級。(編者所說的以太和原子與化學的以太和原子並無關聯)在星光形態中,它們沒有名字,但是到目前為止已被設計成這樣,通常會這樣形容它們,用副層面或等級的號碼,最精細的是一號,最粗糙的是七號,或者沿用對應的物理等級。例如,我們說星光固體物質,就表示第七或最低那種;星光以太物質,就表示從最精細的數到第四個;如此類推。
星光物質比物理物質精細得多,精細到會互相滲透。因此,每顆物理原子都是浮在一片星光物質的海洋上,包圍著它,填補物理物質中的每一個空隙。當然,大家都知道即使在最硬的物質中,兩顆原子也不會碰到對方,兩顆相鄰的原子之間的空間比自己本身的大小要大很多。正統物理科學很久之前就假定了有一顆以太(這個以太不是編者文中的以太,而是正統科學的以太)在所有已知的物質中互相穿透,從最稠密的固體到最稀薄的氣體都是;而這以太可以在最稠密的物質的粒子之間完全自由地移動時,星光物質就更加可以在其中完全自由地在粒子間互相穿透了。因此,一位生活在星光世界的存有可以和一位生活在物理世界的存有佔用同一個空間;但是他們都完全察覺不到對方的存在,和不會妨礙到大家的行動。學生要完全熟悉這基礎概念,因為沒有清楚掌握它,就不可能去領悟到大量的星光現象。這互相穿透的原理令事情一清二楚,自然界的不同領域並不在不同的空間,而是與我們共存於此時此地,所以去感知和調查他們,並不需要在空間移動,但只需要開啟我們內在能夠感知到他們的感官媒介。
所以星光世界或層面不是一個局部的地方,而是一個自然的狀態。
大家一定要注意物理原子不能直接被分解成星光原子。如果一股將(大約)140億個「空隙中的泡泡」捲進一顆終極物理原子的力度,被超過星光層門檻的意志之力壓回去,原子就會消失,釋放出「泡泡」。然後作用在更高層面的相同力度並不會透過一顆星光原子來表達自己,而是會透過一組49顆的星光原子。
以49這數字來代表的類似關係存在於任何兩個鄰近的自然層面的原子之間:所以一顆星光原子包含49相乘五次或282,475,249個「泡泡」,一顆心智原子有49相乘4次的泡泡,如此類推。
這裏有理由相信電子就是星光原子。物理學家說明一顆氫的化學原子包含了可能有700至1000顆電子。神秘學研究宣稱一顆氫化學原子包含882顆星光原子。這可能是一個巧合,但這似乎又不太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終極物理原子有兩種,分別是男性和女性:在男性類別中,力從星光世界流經原子,進入物理世界:在女性類別中,力從物理世界流經原子,進入星光世界,也就是從物理世界消失。
星光物質以令人好奇的準確度對應於它互相滲透的物理原子,每種不同類別的物理原子會吸引相應密度的星光原子。因此,固體物理原子被我們稱為固體星光原子的互相滲透:液體物理原子對應於液體星光原子,例如第六副層面的物質:氣體與以太物質的第四等級也類同,每個都與相應等級的星光物質互相滲透。怡好肉體須要包含所有形態的物理物質,固體、液體、氣體和以太去構成,所以星光體要包含所有七個星光副層面的粒子也很重要,當然在不同情況下,比例的差異可能會很大。
因此,人的星光體是由所有七個等級的物質組成,這樣他就可以體驗到從最高到最低、完整的所有類型的慾望了。
這是星光物質所具有的特殊類型的反應,它使星光物質成為可以讓本我(Self)獲得感官體驗的套子。
加上那個被稱為第三元素王國或星光層的元素精華的星光層原有物質,也大量地進入人的星光體構成之中,形成被稱為「慾望元素」的東西,我們會在之後的章節中更完整地介紹它。
星光元素精華包含星光層六個較低等級的物質,因來自三位一體(Trinity)的第二個人(Second Person)的第二次注入(Second Outpouring)而活躍起來。類似地活躍起來的最高或原子層級的星光物質被稱為單元精華(Monadic essence)。
在沒開發的人中,星光體是混濁、組織鬆散、輪廓模糊的星光物質團,大部分都是來自低等級的物質;它是粗糙、顏色暗淡和濃稠的 - 通常濃稠到幾乎看不出肉體的輪廓 - 也因此適合對與激情和慾望連結的刺激作出反應。在尺寸上,它向所有方向延伸到肉體以外的十或十二寸。
在道德和智慧處於中線的人中,星光體會相當大,延伸至肉體每一邊以外的十八寸左右,它的物質較平衡和品質也較精細,較稀有種類的存在賦予了整體一定的明亮品質,它的輪廓是清晰和明確的。
在一個靈性發展完善的人的情況下,星光體的尺寸依然較大,並由每個等級的星光物質中最精細的粒子組成,較高等級的物質佔了大多數。
關於星光體的顏色有很多可以說,這課題會留待另一章節繼續。可是在這裏也可以說一說,沒開發的類型顏色上會是粗糙和渾濁的,而隨著人在情緒、心智和靈性上得到發展,顏色會漸漸變得越來越明亮。「星光」這個名字來自於中世紀的鍊金術師表示「星光燦爛」,意為暗示星光物質明亮的外觀。
如之前所說,一個人的星光體不止穿透肉體,還自所有方向向外延伸,像一團雲霧般。
伸出肉體以外的星光體部分通常被稱為星光「光環(Aura)」。
激烈的感覺表示一個大的光環。在這裏要提到的是光環的尺寸增大是點化的先決條件,「資格」在其中會看到。光環會因每次點化而自然地增大。佛陀的光環據說半徑有三英里。
肉體的物質對星光體的物質有非常強的吸引力,隨之而來就是非常大部分(大約99%)星光粒子被壓縮在肉體的周邊之中,只有剩下的1%填滿卵形的剩餘空間和形成光環。
因此,星光體的中間部分採用了肉體的形狀,而事實上是非常固定和明確,並可以相當清楚地區分出周圍的光環。這通常被稱為肉體的星光倒模。可是,這與肉體完全對應的星光體僅僅是一個外在形狀的物質,並不會參與各種器官的類似功能,我們會在脈輪的章節中看到更完整的資訊。
不止人的肉體,物理世界的一切也與其關聯次序的星光物質有持續的聯繫,除非施加了相當大的神秘力量,它們就不會被分離,而然後只要使之分離的力量消失,就不能再被分離了。換言之,每個物理的物件都有它的星光倒模。但由於星光粒子持續地在粒子之間的移動,就像物理液體般容易,所以任何物理粒子與數量足以在任何一刻成為它的倒模的星光物質之間,沒有永久的聯繫。
通常一個物件的星光部分或多或少都會投射出它的物理部分之外,所以會看到金屬、石頭等等有一層星光光環包圍著。
如果一個人的肉體的一些部分被移除,例如截肢,活著的星光物質的連繫會比向截下來的肉體部分的吸引力更強。結果肢體的星光倒模不會被截下來的肉體肢體帶走。由於星光物質有了保持這特定形狀的習慣,它會繼續保留原來的樣貌,但很快就會縮到殘缺形狀的限制。相同的現象出現於一棵大樹被截下了一根樹枝般。
但是在一個不會動的物體如一張椅子或一個花盆的情況下,並沒有相同種類的個體生命去維持連接。結果就是,當物理物體被打破,星光倒模也會被分開來。
除了物質的七個等級以精細度來排列次序外,還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星光物質分類法,就是根據它的種類去分類。在神智學的文獻中,精細度通常被特定為橫向的分支,種類就是垂直的分支。其中有七種類型與大氣成分完全混合在一起,而所有星光體都有全部七個種類的物質,它們之間的比例表示出人的性格,無論是虔誠或賢明、藝術的或科學的、務實或神秘的。
我們地球和物理行星的星光部分的整體,與太陽系的純星光行星集體組成太陽系羅格斯(Solar Logos),因而表示舊的泛神論概念是正確的。類似地,七種星光物質中的每一種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一個整體,一個單獨的載具,並且也可能被認為是一位副神或牧師(Minister)的星光體,他同時是神(Deity)的一個面向、一種神經節或他內裏的力量中心。因此,副神中任何種類的絲毫意念、行動或變動都會瞬間以某些方式或所有對應種類的物質中反應出來。這些心靈變化會周期性地發生:或許它們相當於呼氣吐氣或我們在物理層的心跳。我們已經觀察到物理行星的運動為這些變化產生的影響而作出的行動提供了線索:也就是占星學的基本原理。因此,進一步說,任何這樣的變動一定會在某程度上影響到每一個人,至於受影響程度就要看他星光體所擁有的物質種類的數量。所以,一個改變就會影響情緒或思想或兩個都是,還可能加強了神經興奮度和煩躁感,如此類推。正是這個比例決定了每個人、動物、植物或礦物的某些基礎特性永不改變 - 有時會稱為他的記號、顏色或光束。
要進一步追求這有趣但超出本書的範圍的思路的話,我向學生推薦The Hidden Side of Things第一冊第43至58版。每個種類有七個到種類,組成總數49個副種類。
光束的種類在整個行星規劃上是永久的,所以一個A種類的元素精華當然會最終牢牢附於A種類的礦物、植物和動物,因而也會和相同種類的人類融合。星光體會慢慢不停地磨損,準確來說肉體也是如此,但是星光體不會透過進食和消化食物去補充,而是以周圍環境的粒子去補充流失的。然而,個體的感受是與新進來的粒子有聯繫的,而每個人的星光體中包含的元素精華難免覺得自己是一種實體,於是會根據它自己的利益來行動。
待續。。。
翻譯:Andy Cho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