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1日 星期二

心智體 第十七至十九章
亞瑟·E·鮑威爾所著


第十七章 沉思(Contemplation)


沉思是三個階段中的第三個,我們早已探討過當中兩個。這三個階段是:


【1】專注 - 將注意力緊釘在一個對象上。


【2】冥想 - 僅憑該對象就將意識激發為活動;以各種可能的眼光看待物體,並試圖穿透其含義,以達到新的深刻的意念或在其上獲得一些直覺的啟發。


【3】沉思 - 意識的中心主動放在對像上,而意識的較低活動則被成功地壓制;將注意力固定在接收到的啟發上一段時間。它被定義為專注在意念或冥想的頂端。


在印度教的術語中,這些階段被擴充描述並命名如下:


【1】控制感官(Prâtyâhara):最初的階段,擁有對多個感官的完全控制。
【2】執持(Dhâranâ):專注。
【3】禪定(Dhyâna):冥想。
【4】三摩地(Samadhi):沉思。


執持、禪定和三摩地被統稱為桑雅納瑪(Sannyama)。


在冥想中,我們發現對象與其他事物相比會是什麼,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我們用這個推論和爭論的過程去繼續,直到我們再無法對此對象推論和爭論為止;然後我們壓制該過程,停止所有比較和爭論,而將注意力集中在對像上,試圖穿透對於我們來說似乎是圍繞著它的不確定性。這就是沉思。


新手要牢牢記得冥想是一生的科學,所以他不應該期望憑他較早期的努力就達到純粹沉思的階段。


沉思也可以被形容為保持專注於一個事物,並且將它吸引進自己之中,思考者與它從而成為一體。


當一個訓練有素的心智能夠維持心一境性或專注一段時間時,就可以放下這個對像,維持固定的注意力,但不會將注意力引導到任何東西上,這樣就達到了沉思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心智體不再展示出圖像;其所屬的物質都是穩固的,不會接收印象,完全平靜,就像止水一般。這種狀態只會維持極短時間,就像化學家的「關鍵」狀態,物質兩種狀態的中間點。


以另一方式來表達就是,當心智體靜止,意識會從中走出來,進入「萊雅中心」這個心智體和因果體之間的接觸點再離開。


這段經歷伴隨著短暫的昏迷或意識喪失,這是意識對象消失的必然結果,接著意識就在更高的身體中。因此,屬於較低世界的意識對象退出後,更高世界中的意識對象就會出現。


然後,自我可以根據祂所屬的高尚意念塑造心智體,並且用祂自己的振動滲透它。祂可以在獲得比自己更高層面的洞見後再塑造它,因此可以將原本心智體無法響應的想法傳達給較低意識。


這就是天才的靈感,靈機一閃進入心智,再啟發整個世界。將天才靈感帶給世界的人自己本身在平常的心智狀態下,根本無法說出自己是如何得到它們的;但是他知道是以有些奇異的方式-----


「我那大聲鳴響的內在力量
在我的嘴唇活了過來,再用我的手招手示意」。


聖徒、所有信條和所有年代的狂喜和洞見也具有這種性質;在這些情況中,扣人心弦的長時間祈禱或沉思會產生所需的腦袋狀態。高度專注於內在封閉了感官,並且無意識和不由自主地達到了與皇道瑜伽刻意追求要達到的相同狀態。


從冥想到沉思的轉變曾被形容為從「帶著種子」冥想到「不帶種子」冥想。穩定了心智之後,它就保持在理性的最高點,爭論連鎖中的最後一環或整個過程的中心意念或代表物上;這就是帶著種子的冥想。


然後,學生應該放下一切,但心智依然保留在所達到的最高點這個位置,蓬勃和警惕。這就是不帶種子的冥想。保持鎮定,在寂靜和虛無中等待,就像人在「雲朵」中。然後,突然會有所改變,一個明確、驚人、不可思議的變化。這是引起了啟發的沉思。


因此,例如以理想的人、大師為對象去練習沉思會形成大師的影像,學生帶著極樂去沉思它,用其榮耀和美麗充滿他自己,然後拉自己朝著祂向上走,努力將自己的意識提高到理想狀態,使自己融入其中,並與之成為一體。


上面提到的昏厥了一瞬間,在梵文中被稱為Dharma-Megha,正義之雲; 西方神秘主義者稱其為「山上的雲」、「聖所上的雲」、「慈悲座上的雲」。這個人感覺好像被濃霧包圍,意識到自己並不孤獨,卻無法看見。現在這片雲稀薄了,更高層面的意識就浮現了。但在它發生之前,人似乎覺得自己的生命在流逝,他就滯留在漆黑一片的虛無中,難以言喻的孤獨。但是「保持鎮定,要知道我就是神」。在這片萬籟俱寂之中,自我的聲音會被聽見,自我的榮光也會被看到。雲朵消散,自我就會顯化出來。


在能夠從冥想去到沉思前,最少在練習期間必須完全放下希冀;換句話說,卡瑪必須完全受到控制。當希冀佔據了心智時,它就不再是自己一個了;每有希冀都是可能會觸發憤怒、虛假、不純淨、怨恨、貪婪、粗心大意、不滿、懶散、無知等等的種子。只要仍然有希冀遺留,就會有違反定律的可能。


只要有希冀、不滿意,它們就會擱置一邊;意念流一直尋求流向小小的溝壑和管道,它們都是因未滿足的慾望和尚未決定的意念而開啟的。


所有未滿足的慾望和所有未思考妥當的問題會表現得像餓鬼般來引起注意;當思路遇上困難時,它會參上一腳去吸引注意。找出被打斷的意念鏈時,就會發現它們的根源在於未滿足的慾望和未解決的問題。


沉思過程始於有意識的活動開始與通常的活動成直角走時,該活動力求通過參照其自身性質和層面的其他事物來理解一件事物;這種運動跨越了它的存在層面,並滲透到其精微的內在本質。當注意力不再通過比較的活動分裂成多個部分,心智就會以整體來行動,並且似乎會非常靜止,就像在旋轉的陀螺頂部在最快速地轉動時,可以看起來完全靜止般。


在沉思時,人不再想到對象,甚至最好不要以任何關於自我和對象的想法作為彼此相關的兩件不同的東西來開始,因為這樣做會傾向用感受將這個想法染了色。應當努力達到自我超脫的程度,以使沉思可以從對象本身的內在開始,心智的熱情和能量同時保持在整條思路上。要保持意識,像小鳥展翅飛行的姿勢,永遠向前看,不會回頭般。


在沉思時,意念是向內走直到無法向前走為止;它會留在那個位置,不會往回走或轉身,知道這裏有些什麼在,不過無法清楚掌握到那是什麼。在沉思時,當然沒有睡眠或心智活動的性質,而是深入的探索,以長期的努力在模糊中看到某些明確的東西,而不會下降到通常是清晰且精確視野的普通較低區域意識活動。


信仰者會用相同的方式練習沉思,但在他的情況下,活動主要會是感覺,而不是意念。


以他自己的本質來沉思時,學生用外在的身體和心智否定自己的身份。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是在剝離自己的屬性,而是制約。心智會比身體更快更自由,而超越心智的靈又比心智更快更自由。心的寧靜比任何外在的表達都更可能帶來愛,但是在超越心智的靈中,是絕對可以確定有愛的。理性和判斷常常會修正感官斷斷續續的證據;靈的洞見不用器官和心智就辨認到真相。


因此,這些練習的每個步驟中的成功關鍵可以闡述為:在維持意識能量完整流動的同時,阻礙較低的活動。首先,低等心智必需要蓬勃和警覺;然後必須阻止其活動,而將獲得的動力用於鍛煉和發展其內在的更高能力。


有個古代的瑜伽科學教導,當心智的思考過程被活躍意志所壓制時,這個人就會發現自己處於一種新的意識狀態,它超越了普通的思考並支配了它,就像意念超越了慾望並在慾望中進行選擇一樣,也像慾望促使人們採取了特定的行動和努力一樣。這種意識的超然狀態無法用低等心智來描述到,但是它的成就意味著,即使可能正在進行心智活動,這個人也意識到自己是在心智和意念之上的東西,就像所有有文化的人都認知到他們不是肉體一樣,即使該身體可能正在行動。


因此,有另一種存在狀態,或者是另一種生命的生活概念,它超越了心智對事物之間的比較和因果關係這個努力的辨別過程。這個更高的狀態只有在意識活動以其俗世中的熱忱和活力,來進行超出他們置身的營營役役的洞穴生活的事情時,才能實現。所有人遲早都會達到這個更高意識;並且當它來到時,所有生命都會突然出現變化。


當學生通過冥想而越來越富於靈性經驗時,他會因而發現逐漸在他內在開啟的新階段意識。立志於他的理想,他將立即意識到這一理想的光芒正照耀在他身上,並且當他拼命努力達到他信奉的目標時,天堂的水閘將自己打開一小段時間,然後他會發現自己懷著的理想實現了,並充滿理想實現了的榮耀。超越了心智的更
正式形式之後,就會竭盡全力向上達到。然後,當在對象與尋求者完全合一中,人格的制約消失和分離的陰影消散時,這個靈的狂喜狀態就會來臨。


正如《寂靜之聲》所說:「你在成為道路本身前,是不能夠走在路上的。。。看哪!你已成為光,你已成為聲音,你就是大師和神。你自己就是你在搜尋的對象;不間斷的聲音在永恆中迴盪,免於改變,免於罪惡,七種聲音合而為一。」


試圖進一步描述這種經歷是無意義的,因為它們超出了話語所能陳述的範圍。言語只是作為路標,指出了通往無比榮耀的道路的方式,以便朝聖者可以進一步了解他要走向何處。


第十八章 睡眠生活


很多人發現當他們試著睡覺時,自己會受到徘徊的意念流困擾。在這些情況下,心智外殼會讓他們免被這些外來意念影響。這種外殼只會是暫時需要,因為一切都是為了有一段足夠的時間平靜下來,讓人熟睡。


這個人離開肉體時,會帶著這個心智外殼離開,但它的工作已被完成,其唯一目的就是使他能夠離開自己的身體。


他在肉體中的同時,腦袋粒子的心智動作很容易就可以阻止他離開身體;但當他只要離開了身體,相同的擔憂或徘徊的意念就不會將他帶回去。


當外殼破開時,無意義的意念流或心智擔憂可能會重新展現自己,但由於人遠離了自己的肉體腦袋,這樣不會干擾到身體的休眠。


無論一個普通人在睡覺,還是一位念能力發展好的人在入定狀態時,都極度罕有會穿透到心智層的。生命和目的的純淨度是一個絕對的前置條件,並且即使到達了心智層,也沒有能稱之為真正意識的東西,而單純是一種接收到印象的能力。


可以給一個睡覺時進入心智層的可能例子。有位心智純淨但完全沒受過念能力訓練的人在睡覺時受到接觸,有一幅意念圖像展示給她的心智。崇高的喜悅之情非常強烈,通過對輝煌的景象沉思所引發的意念非常崇高且非常靈性,以至於睡眠者的意識轉移到了心智體中,即是她提升到了心智層。雖然她在光與色彩的海洋中飄浮,然而她完全被自己的意念吸引,並且意識不到它之外的東西。她停留在這種狀態幾個小時,不過明顯沒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在這個例子中,很清楚雖然睡眠者在心智層上有意識,但是她無法意識到它。


似乎類似這種結果只可能在早已有一定念能力發展的人身上發生;為了使被梅斯默催眠的對象能夠在入定中接觸到心智層,甚至更肯定需要這相同的條件。


正如之前所述,原因是普通人的心智體的發展並不足夠去作為一個獨立的意識載具來使用。事實上,只有那些受過屬於點化者兄弟會的老師為其使用方法專門訓練過的人才能將它作為載具來使用。


我們可以在這裏重覆一遍第十六章說的東西,即是直到第一次點化前,人晚上在他的星光體中工作;但是一旦它完全受到控制,並且他能夠充分使用它,便開始在心智體中工作。當這個身體也完全組織好,它會是比星光體靈活得多的載具,並且能夠完成在星光層上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雖然人在死後可以生活在天堂世界中,即是心智層【我們會在之後的章節中看到】,但是他被關在自己的意念外殼之中;這樣不能說是在心智層上運作,因為這還包含在該層面上自由移動,以及觀察那麼存在什麼的能力。


能夠在心智體中自由運作的人有能力進入心智層上所有的榮耀和美麗,並且即使在星光層工作時,也擁有更為全面的心智感官,為他打開了這樣奇妙的知識視野,幾乎不可能發生誤差。


在心智體中運作時,人會離開星光體以及肉體;如果他因為任何原因希望在星光層上展現自己,他不會送自己的星光體來,而是通過自己意志的一次行動為臨時的需要物質化一個。這種物質化的星光體被稱為意念體(mâyâvirûpa),並且在第一次形成它時,通常需要合資格的大師的幫助。【這個主題會在我們的下一章節中探討】。


有另一種方法可以有效地利用睡眠生活來解決問題。當然,很多人都實踐了這個方法,不過大部分都是無意識的;諺語表達的是「夜會帶來建議」。當要睡覺時,靜靜地將要解決的問題留在心智中; 不要去辯論或爭論於它,否則就睡不到覺了; 它應該只是在心智中陳述就好。接著,當進入睡眠時,思考者脫離了肉體和腦袋,就會去處理這個麻煩。通常思考者會將解決辦法留印象在腦袋,這樣它就會在清醒的意識中。放紙筆在床邊,以便在睡醒時立即記下解決辦法會是一個很好的主意,因為這樣獲得的意念很容易被來自物理世界的擠擁刺激所抹去,並且很難恢復。


第十九章 意念體(MÂYÂVIRÛPA)


MÂYÂVIRÛPA字面意思是「幻象體」。它是能夠在心智體中運作的人創造出來的臨時星光體。它可以或不可以類似肉體,給予它的形體適合於它所投射的用途。它可以被創造成在物理層上隨意志去顯現或不顯現;它可以被創造為與肉體並無分別,觸摸起來是溫暖和實在的以及看得見的,能夠作出對話,完全像一位有肉體的存有般。


使用意念體的好處是它不像星光體一樣在星光層上受到迷惑;沒有星光迷惑能影響到意念體,也沒有星光幻象能欺騙到它。


有了形成意念體的力量,人就能夠瞬間從心智層穿越到星光層,然後回來,並且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使用心智層上更強大的力量和更細緻的感官;當這個人希望顯現給星光世界中的人時,才有必要形成星光的物質化。當他在星光層上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時,他會再次回去心智層,而意念體會消散,其物質就回到通過學生的意志被抽取了的星光物質平常的循環中。在意念體中時,人要去了解另一個人,可以使用心智層的意念轉移方法;但是當然,用此方法傳達意念給其他人的力量局限於對方星光體的發展程度。


大師首先展示衪的學生如何創造意念體是有必要的,之後,雖然這在一開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也會自己做得到。


在第二次點化後,心智體的發展會有快速的進度,並且學生到此地步就能或快要學會使用意念體。


待續。。。


翻譯:Andy Chow

2020年1月16日 星期四

心智體 第十六章
亞瑟·E·鮑威爾所著


第十六章 冥想


當然,專注本身不是最終目標,而是達到目標的手段。專注讓心智成為其擁有者隨心所欲去使用的工具。當專注的心智穩定地被指向任何對象,看破面紗背後的生命,並使該生命與心智所屬的生命融為一體時,這樣就是冥想。因此,專注是機構的塑型;冥想是其實踐。正如我們見到的,專注表示心智不會四處走,不會屈服於來自各個感官和心智本身的活動而來的外在對象引起的干擾,只固定在一個點。它必須保持堅定不移的穩定性和固定性,直到逐漸學會將其從外部世界和身體上撤回注意力,各感官將保持安靜和靜止,而心智卻非常活躍,其所有能量都被吸引向內,從單單一個意念出發,再達到它能去到的最高點。當它能夠相對輕鬆地保持自己的狀態時,就可以進入下一步,並且通過意志堅強而平靜的努力,它可以在肉體腦袋中工作時,發出超出其本來能夠達到的最高意念,並且以這種努力提升到更高的意識中,並與之重聚,再發現自己脫離了身體。


因此,任何能夠留心於一個主題去思考,而不會讓心智遊走的人,都是可以開始冥想的。


我們可以將冥想定義為用專注的心智去持續專注於一個對象,從而面對一個需要啟發才能理解的問題,而實際上,是生命要被實現和吸收,而不是形體。它是思慮主題或以各種方位和關係在心智中將其翻過來的藝術。冥想的另一個定義是它包含了竭力將超意識的一些認知帶進清醒意識中,也就是帶進在正常活動狀態的心智中,通過啟迪的力量創造出穿過神聖或靈性原理 - 真人 - 的影響的管道,這樣就可以照亮較低人格。它是心智和感受所向和理想的延伸,也是被困的較低意識通往理想的影響所打開的大門。H·P·布拉瓦斯基說:「冥想是內在的人對無限無法表達的渴望。」聖阿方索斯·德·利古里稱冥想為:「用神聖之愛燃燒著靈魂的受祝福的熔爐。」


選中的理想可以是抽象的,例如一種美德;它可以是人內在的神聖;它可以被人格化為一位神聖的大師。但在所有的情況下,至關重要的是靈魂朝向其神聖源頭的提升,個體自我與宇宙自我合一的渴望。


食物對肉體生活,就像冥想對靈性生活般。冥想的人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人。羅斯伯里勳爵在談到克倫威爾時說,他是「實踐派的神秘主義者」,並宣稱實踐派的神秘主義者是世界上最大的力量。專注的智慧,即擺脫動蕩的力量,意味著在工作中極大地增加了能量,更加穩定、自我控制力更好和更平靜。會冥想的人是個不會浪費時間、不分散能量、不錯過機遇的人。這種人主導事件,因為所有事件只是源自他向外表達的內在力量;他分享神聖的生命,而因此分享神聖的力量。


正如之前所說,當心智保持塑造出一個影像,知道者就會穩定地冥思它,並獲得比口述而來的要全面得多的此對象的知識。當運用專注時,圖像就在心智體中成形,隨著意識與所描述的事物的接觸越來越緊密,對來自例如通過口述得出的粗略輪廓就變得越來越多細節。


所有宗教都建議去冥想,而它的好處也為所有哲學學校所認知。正如希望會強壯的人用既定的運動來鍛鍊肌肉般,神秘主義學生也會用明確而既定的練習去鍛鍊自己的星光體和心智體。


當然,冥想有很多種,就像人也有很多類型般;顯然不可能有一種最適合他的冥想方法。


冥想有很多目的,以下是其中最主要的:


【1】它確保了人每天最少有思考高等而神聖的事物,他的意念從瑣碎的日常生活、其無聊事和麻煩中抽離一次。


【2】它使人習慣於思考這樣的問題,以便在一段時間之後,它們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當他的注意力從煩瑣事情的迫切需求中解放出來時,他的心智就會愉快地返回。


【3】它充當一種星光和心智啞鈴,去保持這些較高身體的健康,和保持神聖生命流經過它們。為了這些目的,應該要記得定時練習是第一重要的。


【4】它可以用來發展特性,將各種素質和美德構建進去。


【5】它它提升意識到更高的級別,以便包含更高和更精微的事物;通過它,人可以上升到神聖的臨在。


【6】它開啟了通向大自然的路,並從更高層面呼喚祝福。


【7】即使只是邁出了第一步,它仍然是前進的道路,它導致更高的發展和更廣闊的知識,獲得靈視力,甚至最終達到超越整個物理世界的更高生活。


冥想是發展更高意識的最容易和最安全的方法。毫無疑問,任何人都可以隨著時間的過去,通過冥想,例如向邏各斯或大師,首先將自己提升至星光的層面,然後提升到心智的層面;但當然,沒有人能說要多久,因為這完全取決於學生的過去和他所作出的努力。


一位認真研究更高事物的人會暫時被完全提升到超越自己的程度,並在心智世界中產生強大的意念形體,而它會立即被懸停在上面的世界中的力量所利用。


當一群人在一起發出這種性質的意念時,他們成為的管道會在容量上大比例超越他們每個人所獨立成為的管道的總和。因此,這群人在其工作的社區中是不可估量的祝福。


在他們有智慧的研究中,他們可能是力量湧入低等心智世界的原因,而這種力量通常是高等心智世界所特有的。


如果他們的意念處理倫理和靈魂發展的更高面向時,他們可能會成為更高端意念的管道,菩提世界的力量可能會通過這些管道下降到心智世界。


因此,它們能夠散佈影響力到許多人身上,如果這個力量只保持在原來的水平上,他們並不會對該行動採取最開放的態度。


事實上,這是例如證道學會聚會成為散播神聖生命的管道就是其真正和最大的功能。證道學會的所有聚會都受到有智慧的大師及其學生關注;故此,當參與研究與討論等等時,聚會成員的意念可能會吸引到大師的注意,然後湧進來的力量就比來自成員本身任何事物的都崇高得多。


要提醒證道學會會員一下,貝森特博士引述過一位大師所說,當有人加入學會時,他就會以一條微小的生命之線連結衪們。這條線是與大師以磁性連繫的線路,而學生可以通過努力奮鬥或通過虔誠無私的服務,來加強和擴大這條線,直到它成為一道活生生的光之線。


這是有可能從比此更高的源頭呼請到祝福的。神靈的生命和光滿佈衪的整個系統,通常都在所有層面上嚴格限制了這種力量。


每當任何意念或感覺有完全無私的面向,這種管道就總是會提供給它。自私的感覺都以一個封閉的曲線走,也就在自己的層面中帶來所屬的回應。一個完全無私的情緒是一種一去不返的能量爆發,但在它向上的移動中會為來自上一個層面湧入的神聖力量提供管道。這是祈禱得到回應背後的真相。


對靈視力者來說,管道就像一個巨大的漩渦、一種巨型的圓柱或漏斗。這是以物理世界的例子來說最接近的了,但依然不恰當,因為當力量向下流經管道時,它以某種方式使自己成為漩渦,並從漩渦中染上顏色,再伴隨著漩渦,發出顯著特徵,這些特徵表示出通過什麼通道而來的。


通過冥想,人的星光體和心智體逐漸從混沌中變得有序,慢慢地擴張並漸漸學會回應越來越高的頻率。所有努力都會有助於令帷幕變薄,就是這片帷幕令他與更高世界和直接的知識分離。他的意念形體每一天都會長得越來越明確,來自上方湧進他們的生命因而越來越充足。


因此,冥想幫助將更高類型的物質構建進身體。它經常引致體驗到來自菩提層並反射到星光體中的高尚情緒。此外,為了帶來穩定和平衡,也有需要發展心智體和因果體;否則,擺動向正確方向的美好情緒很容易變得有些扭曲,並擺動他沿著其他不太理想的路線走。有孤獨感的話,永遠不會獲得完美的平衡或穩定。心智和意志的指引力也需要情緒的動力。


在練習冥想時,學生可能會發現波顛闍利闡明的關於五個心智階段的知識很有用。但是,他要記得這幾個階段並不限於心智層,在所有層面也以適當的方式存在。它們是:-


【1】不安(Kshipta):不停從一個對象飛去另一個對象的蝴蝶心智。它對應在物理層的活動。


【2】混亂(Mudha):人受情緒左右並被迷惑的困惑階段;它對應星光世界的活動。


【3】痴迷(Vikshipta):痴迷於某個念頭的狀態;這個人被一個想法所吸引,或我們可以說是迷倒了。它對應在低等心智層的活動。這個人要學會Viveka(辯)【看第294頁】,就是要用意識的認知面向去做。


【4】心一境性(Ekagrata):專注於一點;懷有一個想法,而不是沉迷於它的狀態。它對應高等心智層的活動。


這個人要在這裏學會超脫(Vairagya)【看第295頁】,就是要用意識的活動面向去做到。


【5】自制力(Niruddha):自我控制;超越一切念頭,這個人根據自己明亮的意志選擇自己的意願。它對應菩提層的活動。這個人在這裏要學會六美德(Shatsampatti)【看第294頁】,就是要用意識的意志面向去做到。


當得到完全的控制時,人就能夠抑制心智的所有行動,這樣他就準備好三摩地,對應於入定,我們會在下一章更全面地探討這個題目。同時,為了完整起見,希望在此給出三摩地的初步意思。


從詞源上講,三摩地的意思是「完全放在一起」,因此可以英文翻譯為「聚集成心智」,即將心智全部聚成一團,阻隔所有干擾。廣博仙人(Vyasa)說「瑜伽」是「聚集的心智」。這是三摩地的原本意思,它較經常用於表示入定狀態,就是心智完全聚集起來的自然結果。


三摩地有兩種:【1】有緣依三摩地(Samprajnata Samadhi),即有意識的三摩地,這意識是向外在的對象;【2】無緣依三摩地(Asamprajnata Samadhi),即沒有意識的三摩地,這意識是向內在,將自己退回內在,這樣就去到下一個較高的載具中。


為了便於參考,這些事實會在第146頁上以表格形式列出。


學生也可以看看瑜伽中提到的四種心智狀態的簡要列舉。它們是:


【1】Jagrat:清醒意識
【2】Svapna:夢境意識;在星光體中運作的意識,並能夠為其體驗在腦袋中留下印象。
【3】Sushupti:深層睡眠意識,在心智體中工作,並不能夠將其體驗在肉體腦袋中留下印象。
【4】Turiya:入定意識,與腦袋太分離,以至於無法通過外在手段對其進行回憶。


但是,有重要的一點要注意的是這四種意識狀態存在於所有層面。以下會帶出物理意識中四個狀態的例子,並為了簡潔清晰起見,會以列表形式排列出來:


也應該要注意這些術語都是有關係的;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Jagrat或清醒意識是在腦袋和神經系統中運作,也是明確自我意識的總體意識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將意識想成一個大光蛋,其中一端插進腦袋中;這一端是清醒意識。但是,當自我意識在星光世界中發展,以及腦袋得到充足發展而得以回應於其振動,星光意識就會成為清醒意識的一部分;心智意識之後會是svapna或夢境意識。


同樣地,當心智自我意識發展好,以及腦袋回應到它,清醒意識就包括心智。如此類推,直到五個層面上的所有意識都包含在清醒意識中。


這種清醒意識的擴大包含了腦袋原子中的發展以及腦袋中某些器官和細胞之間的連結的發展。


要包含星光自我意識,就必須要發展好腦垂體,和原子中第四組螺旋體必需完善。


要包含心智自我意識,松果體就必需活躍,和第五組螺旋體要徹底運作得到。


如果這些物理發展還沒達到,這樣星光和心智意識就依然是超意識,並且不會通過腦袋表達到。


再一次,如果人沒有肉體,那他的jagrat或清醒意識就是他的星光意識。因此,jagrat的更廣闊定義會是通過其最外面載具運作的總體意識的一部分。


我們也可以從以上分析的觀點重新思考三摩地。三摩地是一種身體失去感官的意識狀態,但心智是完全有自我意識的,心智會帶著其超出肉體體驗的記憶回到肉體腦袋。


如果有人進入入定狀態,並且在星光層上活躍,那麼他的三摩地就是在星光層上。如果他在心智層上運作,那麼他的三摩地就在這個層面。


因此,可以實踐到三摩地的人能夠從肉體退出,在它脫出感官的同時,他的心智是完全有意識的。


因此,三摩地是一個相對的術語。因此,大師會在亞特瑪層開始衪的三摩地,並提升到更高宇宙層。


三摩地這個詞語有時也會只用於表示超出人能夠維持意識的地步。因此,對意識只會在物理層清晰的野蠻人而言,星光層就是三摩地。這表示當人回到他的較低載具時,他不會帶著明確的額外知識和任何有用的新力量回來。這種三摩地並不受最高的神秘學學校鼓勵。


睡覺再進入三摩地很大程度是相同的過程;但有些人是由於正常且沒特別情況下進入,而另一些人就是由於訓練有素的意志的行動進入,這是一份無價的力量。


引導入定的物理手段如催眠、藥物、在白色背景上看一顆黑色點和其他類似的練習都屬於哈達瑜伽的方法,而從不為皇道瑜伽所使用。


在靈視力者眼中,受梅斯默催眠的對象和自我引導入定的瑜伽士的差異立即就看得出來。受梅斯默催眠或催眠的對象中,所有「原理」都臨在,高等末那識被麻痺了,菩提就因這種麻痺而與之切斷了連結,而星光體完全受制於低等末那識和卡瑪。


另一方面在瑜伽士中,除了幾乎感知不到的金色普拉納振動和帶金色的紫羅蘭火焰從頭頂向上衝並匯聚於一點外,低等四象的原理完全消失了。


受梅斯默催眠或催眠的人不會帶任何自己的體驗回腦袋中;瑜伽士則記得一切發生在他身上的事。幾個實際例子或許會最佳描述到冥想中使用到的一些方法。


學生培養意念,直到它成為習慣會是很好的開始,肉體是靈魂的工具。他要去想如何可以控制並指引肉體,然後在意念中自己離開了它,其實就是與它斷連。接著,感知他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慾望,他要將星光體與他的情緒和慾望斷連;然後,觀想自己就在心智體中,並反映出他能夠控制和指引他的意念,他要與自己的心智斷連,再讓自己飛升進靈魂的自在氛圍,就是永恆的平和中;在這裏稍待片刻,讓他竭盡全力去意識到這才是真正的自我。


再次在意識中下降,他要努力將靈魂的平和帶進自己的各個身體中。


另一個練習是引導冥想去構建出性格,為了一個目的而選擇一種美德,好比說無惡意。注意要專注起來,對象要從其多方面去思考;例如,無惡意是在行動上的話語中、意念中、慾望中;在理想的人的生活中是如何表達出無惡意的;它如何影響到他的日常生活;如果他完全地獲得這個美德,他會如何對待別人,如此類推。


在這種對無惡意的冥想中,他會將自己所有行動和意念中表達無惡意的心智狀態帶進日常生活中。當然,其他素質都可以同樣地處理。以此方式作出幾個月最熱切的努力會在人的生活中產生奇妙的變化,就像普羅提諾令人難忘的話語中所描述般。「回到你自己的內在去看看。如果你還找不到自己的美麗,就去做一位要雕塑出美麗雕像的創造者;他切掉這裏,磨滑那裏,令線條更流線型,這邊其他地方更純淨,直到他在雕像上展現出一張漂亮的臉龐。你也可以這樣做,切掉一切過多的東西,矯正所有歪曲的事物,將光照向所有在陰影中的東西,努力令一切美麗的閃耀,並且不要停止塑造你的雕像,直到神的美德的光輝照耀在你身上,直到你看到在不朽聖殿中建立出最終的美德。」【普羅提諾所寫關於美麗的文章,由斯蒂芬·麥肯納翻譯】。


因此,對一種美德的冥想令人逐漸成長到擁有這種美德;正如印度教文獻中說得很好:「人思考什麼,他就變成什麼;所以要思考一下永恆」。還有:「人是意念的創造物」。


以此方式冥想可以做到什麼的一個傑出例子是某位每天都對真理冥想了四十年的人;其效果是他將自己調整到真理的模式,以致當有人在說謊,他總是從自己內在感受中知道。這就發生了這個人是法官的話,那麼他的能力一定能很好地支持他。


這樣做,人是在運用自己的想像力 - 瑜伽中所使用的一個很好的工具。如果人在自己的意念中想像他有這種素質,那他就在擁有這種素質的半途上;如果他想像自己免於某種失敗,他就在免於這種失敗的半途上。訓練有素的想像力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武器,人可以用它來消弭他一半的麻煩和過失。


盤算過錯是不明智的,因為它往往會助長病態和焦慮,這些會成為一堵牆壁,將靈性影響拒之門外。在實踐中,最好盡其所能地忽略性格的缺陷,而專注於建立與之相反的美德。與低等本質劇烈比併所獲得的靈性生活成功會比增長知識和感恩於更高事物所獲得的為低。只要我們已經充分體驗了更高生命的極樂和喜悅,有了對比之下,低等慾望就會蒼白無力,失去了吸引力。有位很好的老師說過,悔改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充滿希望的勇氣向前看,並堅定地下決心不再犯這種過錯。


接下來,假設冥想的目的是對一個對像及它與其他對像的關係進行有智慧的理解。


重要的是,學生要記得知道者的首要工作是去觀察 - 準確地,因為觀察的準確性取決於意念;如果觀察得不準確,這樣就會從最開始的錯誤,產生了許多隨之而來的錯誤,這些錯誤從一開始就可以免卻的。


因此,這個對像被小心地觀察,意念流就在其上發揮作用,以便在其所有自然、超物理和形而上學方面掌握它,並儘力弄清並確定仍然是星雲狀的意識水平。


例如,設定主題為和諧。用各種相關感官去考量它;用音樂、色彩、很多不同種類的現象去考量它;尋求去發現和諧的主要特性,和它與其他類似和相反的想法如何不同;它在各個事件的後續扮演了什麼部分;它的作用是什麼;沒有它會有什麼結果。回答所有這些問題和其他很多問題,竭力放下所有具體影像或意念,並且在意念中保持和諧的抽象想法。


學生要牢牢記得心智視力是與肉眼視力一樣很真實和合理的。因此可以訓練心智去清楚肯定地看到比如是和諧的想法或二的平方根,就像有人用肉眼看到樹木或桌子般。


讓我們用一個信仰式的冥想來作為第三個例子。思考一下理想的人、大師或如果想的話,神靈或神靈的任何顯化。讓意念從不同面向作用在這個主題上,從而它不停喚起欽佩、感激、崇敬、崇拜。對這個主題中顯化出的所有素質進行思考,並考慮其所有方面和關係中的每種素質。從一般的角度來看,抽象的理想和人格去作為冥想的目的都是一樣好的。知性的人通常會覺得更滿意於抽象的理想;情緒化的人則屬意於他意念的具體體現。抽象理想的缺點是難令人信服;具體體現的缺點是這種體現很容易低於理想。


我們在這裏可以特別注意一下對大師冥想的結果,就是會創造出與大師的明顯連結,它在靈視力者眼中就是一條光之線。大師總是潛意識地感到這條線的連接,並且作為回應沿著它發出一道穩定的磁性流,在冥想結束後仍繼續發出。


如果圖像被用於冥想,可能經常會觀察到表達上的改變。這是因為意志可以被訓練成直接作用於物理物質,而實際的物理粒子無疑會受到強大而持續意念的力量的影響。


可以再舉例另一種其他形式的冥想,即念誦冥想。


誦言是由神秘學家排列成一定順序的聲音,以帶來一定的明確結果。這些順序一遍又一遍有節奏地重覆的聲音使載具的振動與聲音本身同步。因此,誦言是一種阻隔振動或引起想要的振動的機制。它的功效取決於所謂的交感振動【參看《星光體》第157至158頁】


同一個誦言重覆越多次,效果就越強大。因此,教會公式的重複和玫瑰經的價值,使意識能夠完全專注在所說的和思考的內容上,通過計算數目的任務而不受干擾。


印度很多人練習的這種冥想方法中,信仰者指引自己的心智去例如克里希那這位轉世的神,也是世界上的愛與知識之靈。一句句子被採用並如誦言般一遍又一遍地唱誦,同時有意圖地思考其各個深層意思。因此,信仰者帶領了他自己與衪這位偉大的主有所接觸。


以上構成了某幾種冥想的最簡略的大綱。要得到更多描述和詳情的話,推介給學生這些出色的書籍,歐內斯特·伍德所著的《專注》、J·I·韋奇伍德所著的《初學者如何冥想》,還有貝森特博士所著的《意念控制》和《在外院建立性格》中這些優秀的書。


J·J·范德列夫法學博士所著的《放逐之地的眾神》在這本優秀的小冊子結尾後記中提供了一個出色的「自我冥想」。


很多人都每天獨自冥想成功;但是當一群人將自己的心智專注在同一件事物時,成功率甚至會更高。這樣會在物理以太以及星光世界和心智世界中設立了一股作用力,並且它會扭向我們希望的方向。因此,我們發現它們實際上是有幫助的,而不必像平常那樣與我們的周圍環境作鬥爭,當然,前提是所有在場的人都可以成功地阻止他們的心智走神。走神的心智會在這種群體中構成流動的缺口,因而不再是一道強力洪流中流動的巨大意念流,而是在當中有些渦流,就像石頭折流了河水般。


集體冥想和意念的龐大力量的其中一個突出例子是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六十周年大典。C·W·利德比特形容這個例子為他所見過神秘力量其中一次最奇妙的顯化。群眾變得非常興高采烈,以致人們用自己的情緒作出超越了自己的提升,因而體驗到靈魂的一次龐大提升。規模較小的同樣效果可以在團體冥想中產生。


我們現在會看一下冥想的物理附項。在冥想時,姿勢並不重要。身體應該保持在一個舒服的位置,然後遺忘它。如果它不舒適,不能被遺忘,那就會不斷喚起對它本身的注意。


此外,正如某些意念和情緒傾向以特別的行動和身體姿勢來表達自己,所以反過來,身體的姿勢可以傾向引起心智和感覺的狀態,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對它們集中精力。


絕大部分西方人會發現坐在扶手椅上是最舒適的,椅背不會過度傾斜;雙手可以緊握並放在腿上,或者輕輕放在膝蓋上。腳掌可以並排放在一起或右腳掌蓋在左腳掌上。身體四肢的鎖定有助於防止磁性從指尖、腳掌等處流出。


姿勢要簡單和放鬆,頭部不沉於胸部,但保持輕微平衡;雙眼和口合上,脊柱【沿著它有很多的磁流】筆直。


東方人通常盤膝坐在地上或矮凳上,這個坐姿據說效果稍好,因為釋放出來的任何磁性都傾向於在保護殼內圍繞人體上升。


另一個決定冥想坐姿要考慮的因素是失去肉體意識的可能性。坐在地上的印度人只會向後跌而不會弄傷身體;那些坐在椅子上冥想的人會很好地利用扶手椅,這樣,在肉體失去意識的情況下,他們不會掉下來。


除非是非常稀少的情況,躺下冥想並不合適,因為這樣自然而然傾向睡覺。


在之前洗個冷水澡或快步走會有用於克服任何血液循環緩慢的趨勢,這明顯不利於腦袋的活動。


冥想與呼吸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在練習中發現,當身體在冥想中變得和諧,呼吸就會深沉、有規律和節奏,直到它變得某程度上慢得和靜得幾乎難以感知到。哈達瑜伽反轉了這個過程,並故意調整呼吸去尋求身體功能的和諧,並最終達到心智運作的和諧。


但是,要警告一下學生不要隨意進行呼吸練習;提議學生沿著皇道瑜伽的路線學會控制意念,留待冥想去自然地影響肉體會好得多。


儘管某些呼吸練習極其危險,但只要不對心臟和肺部施加過大的壓力,並且不嘗試將意念集中在身體的各個中心或脈輪上,也不會反對簡單的深呼吸。


好的香也很有幫助,因為以神秘學的觀點來看,它傾向淨化「環境氛圍」。學生也可以從他周圍漂亮的色彩、花朵和圖畫,以及其他提升心智和感覺的方式去得到幫助。他也會發現觀摩某些飲食限制【參看《星光體》第65頁】是很有用的,並且,如果可以在不損害健康下做到這一點,就不要食用肉食和酒精。


如果攝入了酒精,冥想很容易在腦袋中引起炎症症狀,尤其是腦垂體【參看《星光體》第66頁】。


清晨可能是最適合冥想的時間,因為慾望和情緒在睡覺後和人投入世界的忙碌前通常較寧靜。但無論選擇哪個時間,都應該確保不會受到騷擾。此外,正如早已指出的,總是要在同一個時間,因為規律性是預設中最重要的。古代的信仰者會選擇的時間是日出、中午和日落,這在磁性上是最合適的。養成在一天中的每個小時的一刻中轉換心智,意識到自己是有靈性的人的習慣是很好的。這種做法導致了基督教神秘主義者所說的「憶起自我」,並幫助學生訓練自己的心智,以便自動恢復為靈性意念。進餐後立即冥想並不好,因為明顯會傾向將血液從消化器官抽走;在晚上冥想也不好,因為身體疲累了,並且以太體會更容易被移位;此外,月事的負面影響在運作,因而會更容易發生不良的結果。


有時冥想比平常更難成功是由於不良的星光或心智影響。


還有些人說過在某些時候,行星影響力會比在其他時候更有利於冥想。因此,有位星相學家說過當木星與月亮有某些星相關係時,會有以太大集擴張的效果,並且令冥想似乎更成功。另一方面,據說某些與土星的合相會堵塞以太大氣,令冥想困難起來。


上面簡要概述的冥想系統的目標是靈性、心智和倫理的發展,以及對意念和感受的控制。它並不旨在「從下面向上」發展念能力;它的自然結果可能是為有夠敏感的組織的人開啟一種直覺的念能力狀態,這將表現出對人和地方的影響的日益敏感,回憶起在睡覺時在星光層體驗的零碎記憶,更容易受到自我的直接指引,有能力分辨出大師們和靈性發展發達的人的影響,如此類推。


冥想可能會帶來啟發,它可能是這三種完全不同的事物之一:


【1】通過對一個主題小心翼翼地思考,人可以自己得到關於它的一些結論;


【2】他可以從自己的高我得到啟發,發現到他的自我真的有在自己所屬的層面去思考這個問題;


【3】如果他是高度發展的,就會接觸到大師或神靈。只有在【1】的情況下,他的結論才似乎是他自己的意念形體宣告的;高我能夠超越這些,大師或神靈也是。我能在冥想時做什麼取決於我們整天在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有了偏見,我們在冥想時就不能擺脫它們。


當然,肉體的冥想是為了訓練較低載具,而不是自我。在冥想期間,自我和其他任何時候一樣,都不太重視人格 - 他通常是帶有些許輕蔑的。


如果自我完全發展好,他會在自己的層面上冥想,但當然這個冥想不需要與人格的冥想同步。冥想是獲得以完整意識離開肉體的其中一個手段。只要意識被支撐到堅定不移的穩定和固定,注意力就會逐漸從外在世界和肉體收回,所有感官會保持沉默 - 【第158頁】 - 同時心智非常活躍,但是其所有能量都被吸引向內,以致可以從單一個意念中發動,就會達到它所能達到的最高峰。當它能夠通過堅強而平靜的意志相對輕鬆地保持自己的狀態時,它可以超越自己在肉體腦袋中工作所能達到的最高意念,並且以這種努力將上升並與更高意識合一,然後發現自己離開了身體。當做到了,就不再有睡覺或做夢或任何失去意識;這個人會發現自己在肉體之外,好像他已經擺脫了沉重的負擔,但沒有失去自己的任何一部分。


有幾種脫離肉體獲得自由的方式;例如通過虔誠的強烈狂喜,或由偉大的老師給予他的學生的特殊方法。


這個人可以回到自己的身體,並隨意重新進入它;還有,在這種情況下,他可以對腦袋留下印象,也就是在肉體中時保留了他曾經歷過的體驗記憶。真正的冥想意味奮發的努力,而不是源於半沉睡和身體嬌生慣養的狀態所產生的幸福感。因此,它與通靈術所發展的那種被動式通靈無關,並且實際上與之完全不同。


學生不必被訓諭所困擾,他應該對靈性影響敞開自己,同時要保持正面。正面的努力是所需的前置條件;這樣會提升意識到更高水平,更高的影響就可以向下發生作用;然後,只有到那時,才發覺從而達到了平和而安心鬆懈向上奮鬥的努力。短語「向靈性影響敞開自己」可以理解為在高等靈性水平上保持明鏡止水的態度,就像一隻鳥,儘管看似被動和靜止不動,卻是通過雙翼和鳥羽不斷地抵禦烈風的強大努力去維持。


待續。。。


翻譯:Andy C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