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心智體 第十五章
亞瑟·E·鮑威爾所著


第十五章 專注


從我們已看到的關於意念的機制和力量的東西中,足夠清楚心智的操控比正常認為的重要得多,都是為了人自己著想以及他能夠為他人做的事的影響。


事實上,意念控制是發展靈魂力量至關重要的前置工作。在《寂靜的聲音》中提過:「心智是真相的殺手;讓門徒殺死這個殺手吧」這當然不是代表心智必須被毀滅,因為人不能沒有它,但它必須被支配和掌控;它不是人本身,但是一個他使用和訓練之用的工具。


顯而易見,學生必須對他自己容許發出的意念和情緒保持最大的謹慎。普通人很少想到要嘗試檢視情緒 - 或許除了其外在的顯化外;當他感到它在內在湧過時,他自己就向它屈服,並以為這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神秘學學生必須懷有相當不同的態度:不要容許自己的情緒暴走,他必須令它們在自己的絕對控制之下;而這必須通過發展和控制自己的心智體來做到。邁向此的其中一步就是覺知到心智並不是他自己,而是他必須學會使用的工具。


因此,學生必須為自己設定掌握情緒和心智的任務;他必須確實知道他在想什麼和為什麼這樣想,這樣他就能使用自己的心智,轉動它或緊握著它,就像一位訓練有素的劍士將自己的武器轉向他想要的方向,並能夠如他所希望般緊緊握著它。換句話說,他必須獲得專注力,它是所有心智運作的必要前置條件。


他必須學會穩定而連貫地思考,不要讓心智突然從一個事物跑到另一個,也不要在大量無關緊要的意念上浪費了精力。


大多數人發現,各種各樣的浪蕩意念不受阻礙地湧入了他們的意識中,並且由於他們完全沒有控制心智的能力,因此他們無力去阻止這個洪流。這些人不知道真正專注的意念是什麼;也正是完全缺乏專注力、這種虛弱的心智和意志,令普通人在早期很難進行神秘學的發展。此外,由於在這個世界的現階段中,比起善意的意念,似乎有更多的邪惡意念漂浮在四周,這些弱點使人容易受到各種誘惑,而只要小心和努力一些就可以完全避免這些誘惑。


以形體來說,專注是為了將心智體保持在一個穩定的影像;以生活來說,它是為了穩定地將注意力指向形體,從而在人自己內在重現它。意志的力量迫使心智保持一個形體,塑造為一個影像,而完全無視所有其他丟向它的印象。更簡略地說,專注就是將心智聚焦在一個想法,再保持在那裏。


再簡單一點,專注就是集中留意。如果人留意他在做的事情,他的心智就在專注中。


喉嚨中心或脈輪雖然與較高的聽覺形式相關聯,但也與注意力的集中度密切相關,在所有神秘學系統中,注意力始終非常重要。因此,例如在畢達哥拉斯的學校中,學生們會被留在聲聞家或聆聽者這個學派中好幾年,並嚴格禁止在有創造力的危險水面冒出,直到他們徹底紮根好既定的哲學理論為止。


由於類似的原因,在密特拉的秘儀中,最低的派系是烏鴉,這表明他們只被允許複述聽到的內容,就像烏鴉或鸚鵡一樣。共濟會成員會留意到這些派系與他系統中學徒級別的相關性。這個學徒系統偶然需要將它當作精微世界中一個特定類別的非人類智慧來使用的那些人的幫助,這個系統需要在合適的地方正確地製作出來;如果粗心大意而又不考慮要做什麼就製造出來,人可能會受到自己沒為意和他還沒準備好的影響。在使用所有這些形式的「魔法」時,人應該保持警惕,以免他漫不經心地受到令人不愉的影響,不然,這些影響就會流過他。


學生還要好好記著心智專注的自然影響會在身體的肌肉中產生張力,例如皺眉頭。這種張力不僅會令身體疲累,還會充當了一個阻礙靈性力量流入的東西。所以,學生應該在他的冥想中每隔一段時間和在日常生活中將注意力轉向身體,並故意地「放鬆一下」。經驗證明即使在完全放鬆短短一刻之後,整個系統也將獲得極大的放鬆。


本性堅強和激烈的人們應該特別注意要放鬆,鑑於此,可能會發覺有必要實行一些明確的練習。有很多關注這個主題的書籍;安妮·佩森·卡爾所著作的《休息而來的力量》可以說是最好的其中一本。專注與體力勞動無關;這是心智轉向它所專注的意念的時刻。專注不是強迫心智留在某個意念上,而是讓心智在完全靜止安寧的情況下繼續安住於該意念上。學生必須牢記於心,意念安住之處不是在腦袋中,而是在心智體中;因此,專注是與心智體有關,而不是腦袋。


因此,專注明顯不是一個被動的狀態,反而是其中一種強烈而有規律的活動。在心智世界中,它類似於肌肉在物理世界中積聚以彈跳起來,或者僵硬以適應長時間的勞累。


開始真正專注意念的人在最初每次繃起來不應超過五至十分鐘。,否則他容易使腦袋負擔過重。時間可以漸漸延長到十五、二十或三十分鐘。


學生切勿練習專注或冥想到令腦袋感到昏沉的地步,因為昏沉和痛楚是危險的訊號,表示改變身體物質所作的努力過度快速,無法再維持身體健康。


大多數人似乎發現約束意念比情緒更困難,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認為似乎不可讓情緒不受限制地傳播,而他們通常卻允許自己的意念隨心所欲地遊蕩。


當人開始試著控制自己的心智,他就會發現自己與心智體以往的習慣有衝突。正如他的星光體的集體意識形成了所謂的慾望元素【看《星光體》第八章】一樣,他的心智體中也存在著心智元素。因此,這種心智元素已經習慣了以它自己的方式來處事,並隨心所欲地在各個主題之間走來走去。與心智元素的抗衡在某些方面與針對慾望元素的抗衡有所不同。心智元素在整個進化階段上比慾望元素更年幼,受到物質的禁閉較少;所以,他比慾望元素更活躍 - 更加不得平靜,但力量較弱和沒這麼堅定。


因此,在本質上,他更易於被管理,但卻不那麼習慣去管理他;所以控制意念所需的實際力量比慾望的要少得多,但需要更加持久地運用這種力量。


還必須記得在心智層上,心智是在自己的主場,並且是在處理它自己的事情,所以這對它來說,學會完全管理好心智元素只是一個要多練習的問題;相反,當我們努力去支配慾望元素時,我們是將心智帶入一個它陌生的世界,並從外在施加一個外來的優勢。


上面的幾個事實太重要了,所以要簡略地概括一下。控制心智要比控制情緒容易得多;但我們已經有一定數量的情緒控制練習,通常卻幾乎沒有控制心智的練習。因此,對我們來說,似乎鍛鍊心智很困難。它們兩者一起構成了比完全掌控肉體容易得多的任務;但是對於後者,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曾在之前幾世中進行過練習,儘管我們在這方面的成就甚至還不太完美。明顯地學生應該要徹底理解這個問題。這種理解的其中一種結果就是令他對在《寂靜之聲》中說過這個地球是神秘學家所知的唯一真正地獄這個真相,印象更加深刻。


為了避免上述陳述看起來不真實或被誇大,學生試想想用意念力驅除劇烈牙痛的難度【儘管即使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做到的】;很明顯用意念力去驅除憂鬱、憤怒、妒忌或其他不良情緒會容易得多,並且將意念從不愉快或無益的主題上轉移到另一個令人愉悅或有用的主題上,或甚至使心智完全停止工作會再更加容易。


現在是時候去詳細認識一下專注的障礙;正如我們會看到的,這些會自然而然地將它們自己分成兩個主要的組別。第一組是卡瑪或慾望;第二組是心智物質本身的本質。


控制心智的難處在五千年前呀朱那與希里·奎師那之間不朽的對話中很好地表達了出來【看薄伽梵歌第六章34, 35】: - 「瑪杜的屠夫阿,你宣稱是平靜的瑜伽,但我認為它由於躁動,並沒有穩定的基礎。奎師那啊,因為心智真是很躁動的!它浮躁、強大且難以扭正;我認為它像風一樣難以控箭」。


而回答他的答案也是很正確的,答案指出了成功的唯一途徑: -


「全副武裝的人啊,心智毫無疑問是難以遏制的;但它可以通過不斷練習【abhyasa】和不執著於結果【vairagya】去遏制」。


我們將以相反的順序用上面斜體表示的補救措施去克服這兩個障礙。
【1】不執著 - 這個參考顯然是指卡瑪或慾望吸引、搖擺和握著心智的力量。在第六章中,我們詳細研究了卡瑪與末那識之間的關係,也看到慾望不斷推動心智和不停令它充當一個尋求愉悅的使節。


因此,心智被引導去尋求愉悅的事物,並避免帶來痛苦的事物。所以,只有通過遏制和掌握情緒,情緒才可以被支配,並防止它們將心智從本身設定好的任務上拉開。學生要好好提醒自己亂成一團的瑣碎情緒是不值得理性地存在的,而且身為神聖火花的人讓自己落入他的慾望元素(一種甚至連礦物都還不算是的東西)的控制之下,這是最沒有尊嚴的事情。


似乎有兩種主要方法可以達致不執著和用作專注的手段。我們可以將它們稱為【a】哲學方法、和【b】信仰方法。


【a】哲學方法:這包括相當地改變和加強人們對通常吸引和束縛人的一切的態度,從而使卡瑪或慾望被完全控制;於是,人會變得對所有物體都不再執著,不管是外在的或從內在表達給心智的東西。如本作者所觀察到的,這個方法似乎對西方習性的大多數人都很困難,並且經常傾向所創造的兩難比解決到的更多,但對東方習性的人【用了一個粗略但有用的區分】來說,它看來沒存在什麼困難。


完整闡述該方法將需要以哲學進行論述,這當然遠遠超出了本書的範圍。幾個字足以說明該方法。哲學系統在薄伽梵歌第五篇和第六篇中描述過,這兩篇被分別稱為摒棄行動的瑜伽和自我抑制的瑜伽。


在這個系統下,這個人「既沒憎恨也沒慾望」;。。。他擺脫了對立;。。。他感知到多個感官在感官的對象之間移動。。。他將所有行動置於永恆之中,拋棄了依戀;。。。他用學習和謙卑的婆羅門心態,平等看待一頭牛,一頭大象,甚至是一條狗和流浪漢;。。。他不再為獲得令人愉快的東西而歡喜,也不再為得到令人不悅的東西而哀傷;。。。他不會依戀外在的接觸,而在自我中尋找喜悅;。。。他能夠忍耐。。。出自慾望與激情的力量。。。協調。。。快樂。。。旨在眾生的幸福。。。從慾望與激情分離。


「他不顧行動的成果而像其職責般執行這些行動。。。放下所形成的意志。。。受控與平靜,。。。冷與熱、愉悅與痛苦、以及榮耀與羞辱都古井無波;。。。他平等地尊重戀人、朋友和敵人、陌生人、中立的人、外國人和親戚,還有公義與不公義;。。。他擺脫了希望與貪婪;。。。他擺脫了對一切合意的事物的渴求;。。。他在無風的地方充當了一盞明燈;。。。他即使極度哀傷下也不會動搖;。。。他毫無保留地拋棄了所有憑空產生的慾望;。。。他一點一點地得到了寧靜。。。令心智守候在自我之中;。。。他看到守候在眾生中的自我,在自我中的眾生;。。。而他是。。。完全地和諧的。


以上只是對我們所謂的哲學方法的簡要概述。事實上,這個方法應該在非常廣闊的範圍中作出調整去迎合特定的人和他的特殊氣質。


但是,哲學方法正如早說過的,對很多人來說,是一條艱難而複雜的道路;因此,「另一個人的佛法是充滿危險的」,讓這些人跟從沒這麼激烈的第二個方法,現在就會在此描述它。


【b】信仰的方法:在這個方法中,不是去企圖消除卡瑪,即慾望或依戀,而是學生用卡瑪的力量去修正心智。這是信仰者的一種卓越方法,他以其最高的形式培育卡瑪,培育到它的強度使所有其他依戀都變得相對微不足道,因此無力干擾或分散他的注意力。


具有信仰氣質的人可以通過將自己的心智固定在心愛的物體或圖像上來達到目的,這是他從對圖像的沉思中獲得的愉悅感,將心智固定在其上;即使心智被強行拉走,它也會一次又一次地回來。以此方法,信仰者就達到一個相當程度的專注。


因此,信仰者利用了吸引人的元素,而更具哲學心智的人可能會採取一些深刻的想法,甚至是問題來作為自己的吸引性圖像;因此,對他來說,知識上的興趣,深切的求知慾,提供了吸引性的約束力,從而使心智無可動搖。


從這個角度來看,專注的一個有用定義如下:鍛鍊專注的心智練習是控制心智,用情緒支配心智,用意志壓在其上,以便所有思想都屈從於所選擇的目的。


對那些明顯不是信仰者的人來說,以上的方法可能作出了很大的調整;事實上,這個調整過的方法或許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當中最容易的,其實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它在於對所選的主題變得很感興趣和沈迷,以至於所有其他意念都被真正拋諸腦後。心智應該變得全神貫注,以至於引起一種有點像被包裹著的狀態。學生必須學會隨時達到此狀態,並通過養成觀察和注意外在物體的力量和習慣來取得最大的成功。應該從許多方面對物體進行細緻的檢查和研究。大自然中沒有物體在現實中是淡而沒趣的;如果有東西似乎是這樣,這會是由於我們的低注意力和缺乏感知力,而無法感受到其顯化的偉大和美麗之處。


要成功觀想必須在某程度上掌握上面相較基礎的練習 - 觀想是一種沒用肉眼去看,只用心智重現出物體準確細節的力量,準確的觀想是某些形式的神秘學工作,例如儀式的必要能力。


如果選擇的不是一個具體的物體,而是一個想法,例如一種美德,它應該會喚起學生的熱情和信仰精神,在這種情況下,主要專注的是感受,而不是意念。單單感覺會比意念容易,因為意念較精微和活躍;但是如果能夠引起感受的專注,心智就會在一定程度上跟從。


在專注以及冥想的練習中,初學者易於發現許多小的未滿足的慾望和未曾思考的問題,這些飢餓的嘴巴總是在引起人們的注意。要清除這些障礙物,嘗試抑制或壓制它們幾乎是沒有用的。較佳的法門是給予它們想要的,預留一點時間去思考它。心智無法克服這種動搖,因為這些問題丟到一旁不去解決,就無法專注,更不用說冥想了。


學生必須決定調處他的問題,遵守自己的決定,然後拒絕重覆又重覆地思考同一件事。做到這件事的能力是隨著練習和作出決定就去做的習慣而成長的。


【2】不斷練習: - 這裡的參考似乎是躁動的性質,它或多或少是心智物質和心智元素精華固有的。事實上,我們跳脫的意念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元素精華,因為它不停地從一件事飛去另一件。


但由於心智物質像所有物質般都受習慣定律影響,是可以通過不斷練習來訓練它,直到它變得不再慣於躁動不安,因而把它塑造成願意服從於真人(思考者)的侍從。


克服心智跳脫的最快最佳方法當然是使用意志。事實上,無論選擇哪個方法,都必須在一定程度上運用意志。有些人單純依靠意志的力量【意志可以發展的程度是沒用盡頭的】,另一些人則通過哲學、信仰或自己能夠發現到的其他工具去協助和補強他們的意志力。


當然,在自己周圍製造一個外殼是可以的,從而排除外在而來的意念;但是這個方法不建議作為永久的方案,因為外殼始終只是拐杖而已。


但是,如果使用了這種外殼,就必須知道它不能阻止跳脫的意念從人心智內在浮現;但它能阻止從外在而來,其他人遺留下來四處飄蕩的意念的入侵。建議只用低等心智物質來製造這種外殼,否則有幫助的意念會被阻擋,或者當人向他的大師傾注意念時,自己的意念會受到阻礙。


在共濟會中,相應的過程當然就是在其等級對應的層面上完成的泰拉小屋聚會的過程。


專注的力量能夠和應該在普通日常生活中獲得。不論我們在做什麼事情,我們都應該對它全神貫注,全心全意去做,以及要完成它。例如,應該要好好並準確地寫一封信,不允許在細節上粗心大意而延誤或損害其效果。應該全神貫注地閱讀書籍,並努力掌握作者的意思。每天都要有明確的心智鍛煉。因為通過練習不僅會帶來力量;而且不使用它就會脆弱和萎縮。


學生應該要掌握憂慮的機制和消除它的方法。除非是過量,否則勞動一下心智並不會傷害它,反而會加強它。但是憂慮的心智過程明顯會傷害它,而且在一段時間後會產生神經疲勞和敏感,這使得不可能進行穩定的心智勞動。


憂慮是一個將一系列意念加上少許變化重覆又重覆地想的過程,沒有結果會得到,經常甚至不是為了結果而想。意念形體不斷重現是由心智體和腦袋發起的,而不是意識,並將它們強加在意識上。


思考者解決不到他的問題就不會滿足;恐懼於預期的麻煩令他處於一個焦慮不安的狀態。在這種不是思考者指引的衝動下,心智體和腦袋會繼續丟出早已被塑形和拒絕的影像。在憂慮中,思考者是奴隸,而不是他身體的主人。


憂慮很大程度上是自動來的,物質的相同特性可以用來克服它。或許擺脫「憂慮管道」的最佳方法是挖掘出另一條特性完全相反的管道。這可以通過冥想這樣的意念:「自我就是平和;而自我就是我;自我就是力量;而自我就是我」來實現。當他沉思之時,他正在冥思的平和將環繞他,他在意念中觀想給自己的力量將會充滿自己。當然,針對冥想的精確表述可以因人而異。


學生必須不僅學會思考,還要隨時停止思考。當意念的工作完結,就應該完全放下,並且不允許它迷糊地飄移,碰一下心智又走開,就像小船將自己撞向大石一樣。人為免無必要地磨損機器,不會在無須其工作時,讓機器持續運作。同樣地,心智這無價的機器不應該被容許漫無目的地運轉又運轉,在無有用結果下磨損自己。就像疲倦的四肢盡情享受於完全放鬆一樣,心智也可以在完全休息時找到安逸。


當學生完成自己的意念工作時,他應該放下意念,然後當其他意念出現在心智中時,將注意力從它們轉移開去。


本作者成功運用到的另一個方法不是像對浮現的意念沒興趣般地將注意力轉移【這本身是一種正面的行為】。讓它們要來做來,但要完全冷待它們。一段短時間後,沒有新鮮的生命融進它們,它們就會消失並體會到完全的寧靜,完全沒有任何類型的意念,這對星光體和心智體來說,都獲得極度的休息。【這個方案也可以被用作治療失眠;本作者發現到在很多情況下它都是無價的】。


停止發出意念是在較高層面工作的必要前置動作。當腦袋學會靜止,這樣就開啟了意識從其肉體載具抽離的可能性。


學生現在將能夠理解波顛闍利的格言的全部力量,就是為了練習瑜伽,人必須停止「改變思考原理(心智體)」。達成這個任務要獲得心智體或「思考原理」的全然掌控,它只可以在人這位思考者自己容許下,故意讓它才改變。


波顛闍利用的術語對瑜伽的定義是 - 管束漩渦般的心智(chitta-vritti-nirodha),意思就是心智的【chitta】漩渦般的【vritti】管束【nirodha】。


人必須像對工具般能夠拿起和放下心智;當到達這個階段,人從心智體完全脫離的可能性就會出現。


所以,瑜伽是抑制心智體中所有振動和改變的。因此,在大師的心智體中,從內在發出的顏色不會發生變化。


衪心智體的顏色就像「在蕩漾的海洋上的月光」。在一片白色中有著一切可能有的色彩,外在世界中沒有東西能夠令其穩定輻射出去的色調有一丁半點的變化。衪的心智體僅僅是當衪需要與較低世界交流時,才會用到的外在載具。


專注的結果就是當擁有專注的心智的知道者安定地冥思一個圖像時,他會獲得比通過任何口述的手段關於該物體更全面的知識。當物體在心智體中形成圖像時,對物體的文字描述所產生的粗略輪廓會越來越詳細,意識對所描述的物體的接觸也越來越深入。


有關專注和意念力量的理論和實踐的更多詳細信息,學生可以在安妮·貝森特(Annie Besant)所著的《意念力量、其控制和文化》中找到;而有關練習專注的手冊,請閱讀歐內斯特·伍德先生令人敬佩的著作《集中》。


待續。。。


翻譯:Andy Cho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