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日 星期三

心智體 第四章
亞瑟·E·鮑威爾所著

第四章 功能

心智體是自我用來顯化自己和以具體智能表達自己的載具。

心智是自我認知面向,也就是自我作為知道者的反射;心智就是在心智體中工作的自我。

絕大部分人都不能夠將自己從心智分離;所以對他們來說,他們在尋找的自我就是心智。

這並不是不可避免的,只是這樣會更自然,因為在當前的進化階段,第五根種族的人正在為心智體的發展而努力。

在過去,肉體早已被活化意識的載具;星光體也被大部分人最少有部分活化了;心智體的活力化是人類現在應該特別要做的工作。

用星光體表達慾樂或情緒的功能來發展它是第四根種族,亞特蘭提斯人的特別工作,同時這也是第五根種族的第四子種族的凱爾特人的工作。

如上所述,第五種族 - 這都應用於第五根種族和第五子種族 - 特別發出意圖去發展的素質是末那識或心智:區別,就是注意到事物間的差異這類型的智能。

在當前發展了一半的階段,大多數人都用自己的觀點去尋找不同,並不是為了理解它們,而是抵制它們,甚至是強烈反對它們。但是,當這個能力發展完全,就會為了理解它們和判別什麼才是最好的這個目的,而冷靜地、純粹地去注意差異。

我們可以再進一步說第五子種族的當今發展階段是,他人的弱點就是要利用的地方、要奴役的東西、要踩在腳下的東西,成為自己的踏腳石,而不是幫助它自己存在。然而,儘管在早期可能令人不快,但這種心智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真正的批判精神對於真正的進步絕對不可或缺。

第六根種族以及第五根種族的第六子種族主要會有靈性發展、綜合的同理心和渴望服務的強烈特徵。

但是,當今人類在心智和情緒的發展階段要再作少許進一步的解釋。現時或第四輪主要是旨在發展慾望或情緒;第五輪旨在開展智能。但是,有賴於「火焰之主」提供的刺激,智能在整輪的發展上早已相當超越我們所稱為正常的程序。

同時,應該要理解,與下一輪或第五輪的最高點的普通人相比,今天的人自傲的智能是微不足道的。

「火焰之主」在第三根種族期間從金星來到地球,並即時帶領我們的進化。衪們的領袖在印度典籍中被稱為薩納特·庫馬拉(Sanat Kumara):與衪同行的有三位副手和二十五位行者作為助手。大約有一百位普通人類存有從金星被帶過來,並融入地球的普通人類中。

這些偉大的存有在《秘密教義》中被說成是向無思想的人們發出一片火花,喚醒他們內在的智能。衪們的行動實際上更多是出於磁性刺激的性質,衪們的影響力將人類吸引向自己,並使人們能夠發展潛在的火花並變成個體化。

這個離題是必要的,現在我們再回來,必須記住,儘管出於分析和研究的目的,也有必要將人與他所使用的載具區分開來,然而自我是一體的,衪可能以不同的形式顯化自己出來。意識是一個單位,我們在其中做出的劃分是【1】為了各個目的或學習,或【2】由於我們的感知能力受到其在較低世界中工作的器官的限制而來的幻覺。

自我有三個面向:知道、意願和激勵;從這些中引申出不同的意念、慾望和行動。然而,整個自我都會知道、意願和行動。功能也沒有完全分開;當他知道時,他也會行動和意願;當他行動時,他也知道並意願;在他意願的時候,他也行動並且知道。當中一種功能會是主要功能,有時甚至完全遮蓋了其他功能;但是,即使是最密集而集中的知道(三者中最獨立的),也總是會表現出潛在的活力和潛在的願意,通過仔細的分析可以看出來。

進一步解釋多一點可能會幫助到大家去理解。當自我靜止時,會顯化出知識的面向,即能夠呈現類似所呈現到的任何物體【我們將在後面詳細介紹】。當自我集中,意圖改變狀態時,就出現意志的面向。當任何物體出現,自我發出能量去接觸這個物體,就會展現出行動的面向。所以,可以看到這三個並不是從自我分割出來,不是三個東西集合起來或複合起來的,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並以三種方式顯化。

從東方瑜伽的立場看,「心智」純粹是個體化的意識 - 包括活動的整體意識。所以瑜伽描述意識的過程為:【1】覺知到外物,智力的面向,心智層的主要步調;【2】渴望獲得外物,慾望的面向,星光層的主要步調;【3】努力獲得外物,活動的面向,物理層的主要步調。

在菩提層上,純粹理性的認知有著主導地位。所有面向都全程存在,但每次都有一個是主導的,其他時間就另一個做主導。

現在回到更詳細的心智探究,我們學懂了抽象思考是自我通過高等心智體或因果體表達自己的功能;【如之前所述的】具體思考是在心智體 -有時會被稱為低等心智體 - 中工作的自我所運作的。我們現在會詳細解說具體思考的機制。記憶和想像也時在心智體中開始的。記憶的芽位於塔馬斯(Tamas),物質的惰性,就是一旦能量開始作用於它,就會傾向重覆這些振動。

所以心智體是自我、真正思考者的載具,他自己就安住在因果體中。雖然心智體最終將成為低等心智層上的意識的載具,但它也以各種形式顯化於星光體和肉體之上,再通過它們來運作,這在平常清醒意識中通常被稱為「心智」。

以下是詳細的過程:具體思考行為使心智體的物質震動。這振動被降低了八度,再傳遞到思考者的星光體的較粗糙物質上;從那開始輪到影響腦袋的以太粒子,並通過它們最終使稠密身體的較稠密灰質起作用。所以,一個意念能夠在肉體腦袋被翻譯為活躍的意識前,都必須先採取所有這一連串的步驟。

交感神經系統大多數與星光體連結,同時腦脊髓系統【第二章】較受通過心智體工作的自我所影響。

上述的過程可以再進一步闡明一點。肉體腦袋的所有粒子都有其星光複本,也有其心智複本。然後為了我們探究的目的,如果我們假定肉體腦袋整體擴散開去到一個粒子的厚度,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假定相應的星光物質和心智物質也以一個類似的方式分層佈置,星光在物理上方一點點,心智又在星光上方一點點。

因此,我們有三層不同密度的物質層次,所有都與其他的對應,除了在物理粒子與星光粒子之間,與星光粒子和心智粒子之間存在某些連繫線外,就不再有其他任何結合。這相當代表到普通人腦袋中的事情的狀況。

所以,當這種人希望將意念從心智層發送到物理層時,意念 - 由於許多管道尚未開通 - 可能必須像往常一樣,從側面穿過心智物質的腦袋,直到找到向下的路,最終穿過根本不適合它的管道,接著,當它到達物理層時,必須再次在肉體腦袋中從側面移動,它才能遇到能夠表達到它的物理粒子。這種方法很明顯是古怪而笨拙的。所以我們能夠理解到為何有些人不理解數學,或對音樂、藝術等等沒有品味。原因就是在致力於這特定能力或科目的腦袋部分中,其交流還沒被開通出來。

在行者,完美的人中,所有粒子都有其所屬的線或管道,腦袋的各個部分也有充分的交流。所以,所有意念都有所屬的合適管道,通過它就可以直接下降到肉體腦袋中的相應合適物質。

如果我們粗略概括地分析意識從非自我向內到達自我的運作過程,我們就會觀察到從外在向肉體的最起初的接觸:這個接觸被星光體轉化為感官;這個感官被心智體轉變為知覺;然後知覺被闡述成概念,因而保留了理想的形式,這是之後的意念的所有可能性的材料。

所有與非自我的接觸是通過重新排列心智體一部分的物質為外在物體的一幅圖畫或圖像,來修改心智體。

在形體方面,思考建立了這些圖像之間的關係;在生命方面,它包含了知道者本身內在相應的修改。

知道者特定的工作是建立在他心智體中形成的圖像之間的關係,他使圖像變成意念的補充。

當思考者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形成相同的圖像,時間因素就會出現記憶和預期。

所以,意識的工作方式就以上面進一步闡明,就是想法並非由物理世界提供材料製造出來的,而是直接從宇宙心智反射而來的【看第二十八章】。

當有個人因為某種原因而將自己的東西添加到外在貢獻出的信息中時。當他的心智處理提供給它的材料時,它將各種感知聯繫在一起,將各種感覺流融合為一,並將它們組合成一個圖像。實際上,這種綜合性的關係建立是知道者的特定工作;這是心智的專長。

這種心智體的活動如上述作用於星光體,還會作用於以太體和稠密身體,以及感官身體的神經物質,然後脈衝下的振動傳送到它之中。這個行動以釋放電力來展示自己,而在粒子間運作的磁流引起複雜的相互關係。

這樣留下了一條所謂的神經軌道,也就是另一個電流可以沿著這軌道穿越它。因此,如果意識通過重複相同的想法而使與特定振動相關的一組粒子再次活躍起來,則振動將很容易沿著已形成的軌道傳播,從而將另一組粒子重新喚醒並呈現出活動狀態,向意識表達出相關的想法。

簡要地講,這是相關想法的機制,對於每個心理學學生來說,其心智現象的重要性都是眾所周知的,因此在這裡無需強調。

上面指出的心智的特定工作是在意識的外物之間建立聯繫。這一句話覆蓋了心智的所有不同過程。因此,印度教說心智就是第六感是因為它吸收了五感,並將它們組合成一個單一感知,從而使它們成為一個想法的感官。還有,心智早已被說是感官的「拉惹(印度的王或王子)」。

因此,在佛經的含義中,「vrttis」或心智模式就是五價元素。化學家所說的原子價或形成元素組合的力量的意義上,會使用五價元素一詞。由於心智就像一個棱鏡,從感覺器官收集了五道不同的感官光線、五種會心的方法、Jnanendriyas,再將它們給合為一道光。

如果我們還考慮到五個行動器官,即Karmendriyas,以及五個感覺器官,即Jnanendriyas,那麼心智就變成了第十一感官;因此,在《博伽梵歌》中,吉塔講的是「十種感官與合一的感官」【XIII.5】。

並非指心智是第六或第十一個「感官」,而是指心智體本身的感官,我們發現它們與肉體的感官有很大不同。心智體是直接地與心智世界的東西接觸,並且是其整個表面,使自己意識到所有能夠感受到的事物。所以,心智體中沒有分別去看、聽、觸摸、嘗和嗅的不同器官;「多感官」這個詞語事實上是用詞不當:更準確的話,應該說成心智「感官」。

由此可清楚地知道,能夠以意念傳遞直接地交流,而不須將意念制定為詞語,這樣在心智層上就不再像星光層般存在語言障礙。

如果有一位訓練有素的學生進入了心智世界,並與另一位學生交流,他的心智在「說話」時,立即用色彩、聲音和形狀說出來,所以這個完整的意念會以一幅有色彩有音樂的圖畫傳遞,而不是在物理層的情況下,只是用我們稱為文字的符號去表示出其中的一塊碎片。

某些古老的書籍是由偉大的點化者以神的語言,色彩語言寫成的。這種從心智世界中採用的「語言」為很多門徒【即大師們的學生】所熟知,並且就形式和色彩而言,正如已經說過的那樣,在單一意念當中同時產生了形狀、顏色和聲音。

心智並不是以色彩、聲音或形體去思考;它思考出一個意念,即心智物質中的一個複合振動,這種意念通過所產生的振動以所有這些方式表達出來。所以在心智體中,人擺脫了他多個獨立感覺器官的限制,並且會接收到每一個振動的所有面向,而它在物理世界中會表現得獨立且截然不同的。

今天,普通人的心智體相對比星光體和肉體的發展程度低得多。在當前的進化階段中,正常人以腦袋意識這個運作於腦脊髓系統中的意識去辨認自己。他只在物理層上明顯且連續地感覺到自己為「我」;這就是在清醒的狀態中。

但是,除了腦脊髓系統外,普通人的意識是從星光層,從感官領域開始的。

但是在第五種族進化程度更高的人中,意識的中心是在心智體中,從低等心智世界運作,這種人受想法的驅動比受感官更甚。

所以,普通人在星光層和心智層是有意識的,但不是自我意識。他辨認到自己內在的星光和心智變化,但區分不出從自己內在發起的變化與他星光和心智載具受外在影響而引起的變化。對他來說,它們都像是自己內在的變化。因此,只有物理層對他來說是「真實」世界,屬於星光世界和心智世界的意識的所有現象都被他稱為「不真實」、「主觀」、「幻想出來的」。他將它們都歸於是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出來,而不是外在世界對他的星光體和心智體作出影響的結果。他事實上在星光層和心智層上就是一個嬰兒。

因此,沒發展好的人中,心智體不能夠在心智層上如同在俗世生活作為一個獨立意識載具般獨立運作。當這種人體驗自己的心智能力時,在他能變得意識到它們的活動前,它們自己都必定被星光物質包裹著。

我們可以這樣列出心智體的主要功能:
[1] 為具體思考的目的而充當自我的載具。
[2] 通過星光體、以太腦袋和腦脊髓系統運作,並通過肉體表達這些具體意念。
[3] 發展記憶和想像的力量。
[4] 隨著進化的進程,在心智層上充當一個獨立的意識載具。[必須在後面的章節中進行說明],即:
[5] 為了吸收在每次俗世生活中積累的體驗結果,並將其本質傳遞給自我,即生活在因果體中的真人。

我們在這裏可以注意到動物王國也在某程度上使用到心智物質。儘管天性所然,高等家畜行之有效的理性很低而且很有限,而且本身的能力遠遠不及人類,但牠們無疑會發揮到理性的力量。

在普通動物的情況下,只會使用到心智層最低子類別的物質,但高度發展的家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四個較低層面中的最高物質。

待續。。。

翻譯:Andy Cho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