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體 第十一章及第十二章
亞瑟·E·鮑威爾所著
亞瑟·E·鮑威爾所著
第十一章 意念轉移【有意識】和心智療癒
這是幾乎任意兩個人就可以做到的能力,只要他們願意投入足夠的時間和毅力,並且能夠清晰而穩定地思考,說服自己有意念轉移的可能性,甚至精通於這領域。當然,關於該主題的文獻很多,例如心靈研究學會的學報。
這兩個實驗應在相互方便的時間上達成共識,例如每天花十到十五分鐘完成這個任務。然後,大家都應確保自己不會受到任何干擾。一方會是意念發送者或傳送者,而另一方就是意念接收者;在大多數情況下,交換一下角色以避免一方變得異常被動是很理想的;還有,可能會發現一方會較善於傳送,另一方就較善於接收。
傳送者應該選擇好一個意念,它可以是從抽象的想法到具體物件或簡單的幾何圖形的任何事情,再專注於它,並立意留下印象給他的朋友。這甚少有必要堅持心智要全神貫注,處於波顛闍利(Patanjali)以圖形方式描述為「專心致志」的狀況下。對於沒有經驗的人,最好不要嘗試集中注意力太久,以免引起注意力的搖擺或晃神,從而養成不良習慣或增加壓力,而導致疲勞。對很多人,或可以說,對大多數人來說,以秒計會比以分鐘計較安全。
接收者要使自己的身體盡可能舒適,一點點身體上的不適都會分散他對當前事物的注意力,必須使自己的心智一片空白 – 對於沒有經驗的人來說,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一旦掌握它所需的「訣竅」就會很簡單 - 並留意飄浮到其中的意念。當它們出現時,他要寫下這些東西,他惟一要留心的就是保持被動,什麼都不要拒絕,也什麼都不要期待。
當然,傳送者也應保留他所發送的意念的記錄,而這兩個記錄應該每隔一段合適的時間就比對一下。
除非試驗者在運用意志和控制意念上異常地差劣,否則至多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內就會建立出一些交流的能力。本作者【A·E·P】在第一次的嘗試就知道它發生了。「白」神秘主義的學生一旦滿足過意念轉移的可能性,就不會再滿足於如上述般的學術性實驗,或僅僅發送良好的意念給自己的朋友,這些可能由自己去衡量有用不。他可能會發揮自己的意念力量來發揮更大的作用。
因此舉一個明顯的例子,假設有位學生希望幫助一位受到諸如喝酒等有害習慣影響的人。他首先應該確定病人的心智沒在使用的時間 - 如他去睡覺的時間。如果這個人睡得越沉,效果就越好。
這時候,他應獨自坐下,並觀想他的病人就坐在自己前方。非常清晰的觀想是不必要的,但如果影像越生動、清晰和詳細,這個過程呈現的效果就越有效。
如果病人在熟睡中,他會被正在想他的人所吸引,再活化剛形成的他自己的影像。
接著,學生的心智應全神貫注,將注意力固定在這個影像上,再灌輸他希望在病人心智留下印象的意念。他應該說出論點或用語言懇請他,將這些以心智影像清晰地呈現出來。要留意別嘗試去用任何方法控制病人的意志;純粹將那些想法帶給他,吸引到他的智慧和情緒,而幫助他形成正確的判斷,再付出努力去作出行動就可以了。
如果試圖強加給他特定的行為模式,並且成功了的話,也不會有任何得著,即做是少許都不會有。因為,首先第一點,強逼他的心智而帶來的弱化影響比拯救他免於做錯事所造成的傷害更甚。第二點,通過設置障礙去對抗某種形式的沉迷,並不會改變到自我放縱的惡性心智傾向。遏止了一個方向,就會去找另一個,而新的惡習會取代舊的。
所以,人被支配意志而強迫約束來節制並不會比鎖他在監牢中,更能治療到惡習。
除了這種實際考慮之外,原則上,一個人試圖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另一個人,即使為了使他做對,也是完全錯誤的。真正的成長不能靠外在的控制去幫助到;智慧必須被說服,情緒要被激起和純化,這樣才會獲得真正的得著。
如果學生希望通過他的意念去給予任何種類的幫助,他要以類似的方式進行。正如我們在第八章看到的,為朋友好的強烈願望發送給他作為一個總體保護代理人,它會以意念形體留在他身邊一段與意念的強度成正比的時間,並會守護他免於邪惡,充當一個抗拒帶敵意的意念的屏障,和甚至抵擋物理危險。同樣地,發出和平與安慰的意念將撫慰心智並使之平靜,在其對像周圍散佈一種平靜的氣氛。
所以,很明顯旨在從操作者轉移好而強烈的意念到病人的意念轉移與治癒心智有密切的關係。其中的例子有基督教的科學、心智科學、人智療癒等等。
在那些僅僅通過相信他是健康的,就可以治愈自己的方法中,經常會施加大量的催眠影響力。如果人心智上相信自己是無恙的話,他的心智體、星光體和以太體就會連結得很緊密,他的心智可以能夠令身體的心智狀態和諧,從而得以治癒。
H·P·布拉瓦斯基認為,使用催眠術讓人從酗酒中得到解脫是合情理甚至明智的,例如,只要操作員充分了解到自己能夠打破習慣並釋放病人的意志,這樣就可能使之擺脫酗酒的惡習。病人的意志力因自己對酒精上癮而變得麻木,催眠師利用催眠術的力量作為臨時權宜之計,使人的意志得到恢復,並重新宣示自己的主權。
神經疾病最容易削弱意志的力量,因為神經系統被塑造為在物理層上表達靈性力量。當首次使用交感神經系統時,會獲得最快的結果,因為該系統與慾望形態的意志面向有最直接的關係,而腦脊髓系統與認知和純粹意志面向有更直接的關係。
另一個療癒的方法需要療癒者首先去準確地找出有問題的地方,為他自己觀想出生病的器官,然後觀想它為本來健康的樣子。所以,他創造了一個心智意念形體,再用星光物質建造出來,然後通過磁性的力量,再進一步用以太物質稠密化它,最後用身體中有的氣體、液體和固體的更稠密物質和外面所提供的去彌補並建造出來。
明顯這個方法最少需要一些解剖生理學的知識;然而,在先進的進化階段的情況下,可能在物理意識中缺乏相關知識的操作者的意志可以受到來自更高層面的指引。
通過此方法得到的治癒,並沒有上面提到對交感神經系統的那種更容易(因此更普遍)的治療方法所帶來的危險。但是,在通過意志力量的療癒中,會有某個危險,即驅趕疾病進更高載具的危險。疾病通常是原本存在在更高層面上的邪惡的最終解決之道,最好是讓它自行解決,而不是強行阻截並把它扔回到更精微的載具中。
如果它是邪惡慾望或意念所帶來的,那麼物理的治療手段會比心智的更合適,因為物理手段不能將麻煩送回較高層面,而如果使用心智手段就有可能這樣。所以梅斯默催眠術是一個合適的過程,這是一種物理方式【看以太分身第十八章】。
真正的療癒方法是使星光體和心智體完全和諧;但是這種方法要困難得多,而且沒有意志方法快。情緒和心智的純淨表示了肉體健康,心智完全地純淨和平衡的人不會產生肉體的疾病,不過他可能有些不竭的業力要解決 - 或他可能有些其他人導致的不和諧施加在他自己身上。
當然,還有其他使用意念力量去療癒的方法,因為心智是宇宙中一個強大的創造力量、宇宙中的神聖、人之中的人;而當心智能夠創造,它也能夠恢復;當有受傷的地方,心智就能將它的力量轉去療癒傷患。
順便說一句,我們還可以注意到,「魅力」的力量【參照《星光體》】只是形成清晰的強烈形象,然後將其投射到另一個人的心智中。
通常通過祈禱提供給他人的幫助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上述特徵,與普通的善意祝願相比,祈禱的頻繁有效性是由於虔誠的信徒將更大的專注力和強度投入到祈禱中。不使用祈禱但有同樣的專注和強度也會帶來同樣的結果。學生會記住,我們在這裡談論的是祈禱者的意念力量所帶來的祈禱效果。當然,祈禱還會由於呼喚到某些已進化的人類、超人類或甚至有智力的非人類的注意而帶來其他結果,就是可能導致直接援助的力量高於那祈禱的人所擁有的。但是,我們不會在此立即探究這類型的「對祈禱的回答」。
通過意念為生者所做到的一切甚至比為「死者」而做更容易。正如在《星光體》中解釋過般,人死後的傾向是將注意力轉向內在,活於感受和心智中,而不是外在世界中。被慾望元素將星光體重新排列進一步傾向關閉了心智的能量,從而防止了它們外在的表達。
但是,這樣阻截自己向外走的能量的人變得更容易接受心智世界的影響,因此,與他在俗世相比,可以更加有效地得到幫助、取悅和諮詢。
在死後的世界中,愛的意念就像這裡愛的字詞或溫柔的愛撫所感覺到的一樣。所以,所有過世的人都應該受到愛與和平的意念跟隨,並受到渴望他會快速往前進發。太多人在中間狀態中停留的時間比在其他情況下停留的時間長,只是因為他們沒有知道如何從死亡這一方面幫助他們的朋友。
創立偉大宗教的神秘學家對在地球上留下來的人們為那些已經過世的人們服務並不介意。因此,印度教徒有他的聖言,基督徒有他的彌撒和為「死者」的祈禱。
同樣地,逆向的意念轉移是有可能發生的,即從已死去的人到那些肉體還活著的人。所以,例如,講者在特定課題上的強烈意念可能會吸引到對此有興趣的已死實體的注意;事實上,星光層的聽眾經常都遠比物理層的為多。
有時其中一位來客可能對這課題比講者知道得更多,在這種情況下,他可以通過暗示或描繪去協助。如果講者是位靈視力者,他可以看到他的助手和那些新想法會以更精微的物質在他面前物質化。如果他不是靈視力者,幫手可能會在講者的腦袋中留下想法的印象,在這種情況下,講者會假定它們都是自己的想法。
這種援助經常是「不可見的幫手」所做【參看《星光體》第245至246頁】。神秘主義者和其他了解關於心智的更深層次知識的人都知道,一群人故意為某個目的而集合發出意念的力量。因此,在基督教世界的某些地區,傳統上最開始要以明確而持續的意念傳播福音到某些特殊地區作為使命。通過這種方式,在該地區創造了一種非常有利於教導的意念傳播的意念氛圍,並且為要提供給他們的指導做好了接受的準備。
羅馬天主教會的冥想教團用意念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印度教徒和佛教徒的信仰也是如此。實際上,一個良好而純粹的智慧使自己能夠通過傳播高尚而崇高的意念來幫助世界,這樣對人類所做的服務是明確的,而孤獨的思考者成為了世界的提昇者之一。
另一個我們可以分類為一個人的意念氛圍半有意識地強烈影響他人的例子,就是學生或門徒與靈性老師或大師的關係。
這在東方已廣為人知,在那裏人們認識到,訓練門徒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部分是,他要不斷在他老師的臨在下生活,並沐浴在他的光環之中。這位老師的各種載具全都比學生所能維持的更高和更規律地,用穩定而強力的速率振動,不過他有時在某幾刻可以達到。但是在老師更強烈意念波的持續壓力下,學生的會逐漸提升到相同的程度。從音樂訓練中可以得出一個粗略的類比。一個聽不到音樂的人發現獨自唱出正確的音程有困難,但如果他與早已完成他的訓練並有較強聲線的人合唱就會變得容易。
重要一點是老師的主要步調總是合理的,所以無需對他們的任何部分作出特定意念,其行動就會一直日夜影響著學生。所以,學生的較精微載具變得更容易走向正確的成長方向。
沒有一個渾渾噩噩地行動的普通人能使用到那怕是靈性老師一百分之一的精心指導的影響。但數量可以在某程度上彌補到個體力量的不足,所以即使察覺不到,無休止的壓力都會通過我們身邊的人的見解和感受施加在我們身上,就像我們在之前的章節看到般,當在處理種族和國家意念影響時,令我們經常在不知情下,吸收了很多他們的偏見。
大師的一位「合格」的學生與大師的意念有相當緊密的接觸,這樣他可以隨時訓練自己,以了解針對任何既定課題的意念;以此方式,他經常免於犯錯。大師可以隨時用一個暗示或信息通過學生去發送意念。例如,如果學生在寫信或講學,大師會在潛意識中留意到,並可以在任何時候將一些句子放進學生的心智,再寫在信中或在講學上說出來。在早期,學生經常不會留意到,並以為這想法是在自己腦海中自發出現的,但他很快就學會辨認到大師的意念。事實上,最理想是他應學會去辨認它,因為在心智層和星光層中有很多實體帶有最好的意圖和用最友善的方式,隨時準備去作出類似的提議,很明顯學生是有須要學會分別出它們是誰說的。
第十二章 意念中心
在心智世界中,確實存在著某些局部的意念中心,即空間中的實際位置,通過他們的振動的相似性將同類型的意念吸引到了這些地方,就像說著相同語言的人被吸引在一起一樣。對一個特定主題的意念傾向於使用其中一個中心,該中心吸收了許多想法,無論是連貫的還是不連貫的、對還是錯的,該中心都是該主題的所有聚合意念線的焦點,這些意念線又被其他各種數以百萬計主題的意念線連結在一起。
例如,哲學意念具有自己的獨特境界,其細分對應於主要的哲學思想;這些不同的中心之間存在著各種奇怪的相互關係,展示了不同哲學體系聯繫在一起的方式。這一堆想法代表了在這課題上思索過的一切。
任何對哲學深思熟慮的人都會使自己與這組漩渦聯繫起來。如果他在自己的心智體中,不管是熟睡還是「已死去」,他都會被吸引到心智層的適當空間。如果他可能連接著的肉體制止了,他就會提升到與這些漩渦之一共振的狀況,並從它們接收到他能夠吸收同化的東西;但這個過程沒有他確實地漂流進它的情況般那麼自由。
戲劇和小說沒有一個確實的意念中心,但有個可以被稱為羅曼意念的區域 - 一個龐大但形狀不太明確的形體群,包括一邊是許多與兩性關係有關的模糊但精妙的組合,另一邊是中世紀騎士精神的情緒特徵,還有就是大量的童話故事。
意念中心對人的影響力是人們像綿羊這些牲畜群般思考的原因之一;因為一個懶於動用心智的人與其勞動自己心智去思慮一個課題,再為自己找出一個決定,不如去接受其他人早就製造出來的意念。
星光世界中的相對應現象以一個稍微不同的方式發生。情緒形體不會全都飛到一個世界中心,但它們的確會在自己的鄰里用相同性質的其他形式結合起來,所以龐大而且非常強大的感覺「團塊」漂流在幾乎每一個地方,而人可以非常容易就與它們接觸,再受它們影響。
這種影響的例子會在恐慌、狂躁憤恨、憂鬱症等等的情況發生。這些不良的情緒流通過臍輪去到人。同樣,人可以被通過心輪運作的高尚情緒有益地影響到。
要描述這些意念儲存庫的外觀是很困難的;所有意念都似乎製造出一道蹤跡,為自己將該層面的物質挖掘出一條通道。一旦它被建造出來,這條路就會保持開通,或可能很容易就會再開通,而它的粒子會被任何新施加的力量重新活化。如果這種努力完全是沿著第一條思路的大方向進行的話,那麼還是遠為容易適應於一條稍微改變了,但無論如何非常相似於早已存在的那條的思路。
當然,這些意念中心的內容對於任何普通思考者來說都遠遠不夠。對於那些夠堅強和夠毅力的人,這些中心還有其他可能性。
第一:通過這些意念中心去到產生出它們的力量的人的心智是有可能的。所以,堅強、好學、恭敬和可教的人確實可以坐在過去的偉大思考者的腳邊,從他們學習生命的課題。因此,人能夠對一個意念中心中的不同意念形體進行心理計量,跟著它們去到它們的思考者,通過振動與他們保持聯繫,並從他們那裡獲取其他信息。
第二:真理本身就是這樣,或如果該想法抽象到無法掌握,我們可以說它是我們的太陽系邏各斯心智中的真理概念。這個意念能夠被已達到與神靈有意識地合一的人接觸到,而低於這層次的人則不能夠。儘管如此,它的反射還是可以看到的,從一個層面投射到另一個層面,隨著它們下降而變得越來越暗淡。這些反射至少有一些是意念可以飛快地碰到它們的人所觸及到的。
從這些意念中心的存在,得出另一個值得留意的有趣地方。很明顯很多思考者可以被同時吸引到同一個心智區域,並可以在那裏收集到完全一樣的想法。當這種事發生,他們在物理層上對這些想法的表達還可能會如出一轍;這樣他們就會被人云亦云的無知者指責。這種情況不會比實際情況更頻繁地發生是由於人們腦袋的密度,它們相對很少帶回任何在更高層面學會的東西。
這個現象不僅發生在文學界,還會在發明界,因為版權處一向都知道相似的發明品經常都幾乎是同時出現。
作者可以從亞卡西紀錄獲取其他想法;但我們課題的這個方面會在之後的章節中探討。
待續。。。
翻譯:Andy Cho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