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1日 星期二

心智體 第十七至十九章
亞瑟·E·鮑威爾所著


第十七章 沉思(Contemplation)


沉思是三個階段中的第三個,我們早已探討過當中兩個。這三個階段是:


【1】專注 - 將注意力緊釘在一個對象上。


【2】冥想 - 僅憑該對象就將意識激發為活動;以各種可能的眼光看待物體,並試圖穿透其含義,以達到新的深刻的意念或在其上獲得一些直覺的啟發。


【3】沉思 - 意識的中心主動放在對像上,而意識的較低活動則被成功地壓制;將注意力固定在接收到的啟發上一段時間。它被定義為專注在意念或冥想的頂端。


在印度教的術語中,這些階段被擴充描述並命名如下:


【1】控制感官(Prâtyâhara):最初的階段,擁有對多個感官的完全控制。
【2】執持(Dhâranâ):專注。
【3】禪定(Dhyâna):冥想。
【4】三摩地(Samadhi):沉思。


執持、禪定和三摩地被統稱為桑雅納瑪(Sannyama)。


在冥想中,我們發現對象與其他事物相比會是什麼,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我們用這個推論和爭論的過程去繼續,直到我們再無法對此對象推論和爭論為止;然後我們壓制該過程,停止所有比較和爭論,而將注意力集中在對像上,試圖穿透對於我們來說似乎是圍繞著它的不確定性。這就是沉思。


新手要牢牢記得冥想是一生的科學,所以他不應該期望憑他較早期的努力就達到純粹沉思的階段。


沉思也可以被形容為保持專注於一個事物,並且將它吸引進自己之中,思考者與它從而成為一體。


當一個訓練有素的心智能夠維持心一境性或專注一段時間時,就可以放下這個對像,維持固定的注意力,但不會將注意力引導到任何東西上,這樣就達到了沉思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心智體不再展示出圖像;其所屬的物質都是穩固的,不會接收印象,完全平靜,就像止水一般。這種狀態只會維持極短時間,就像化學家的「關鍵」狀態,物質兩種狀態的中間點。


以另一方式來表達就是,當心智體靜止,意識會從中走出來,進入「萊雅中心」這個心智體和因果體之間的接觸點再離開。


這段經歷伴隨著短暫的昏迷或意識喪失,這是意識對象消失的必然結果,接著意識就在更高的身體中。因此,屬於較低世界的意識對象退出後,更高世界中的意識對象就會出現。


然後,自我可以根據祂所屬的高尚意念塑造心智體,並且用祂自己的振動滲透它。祂可以在獲得比自己更高層面的洞見後再塑造它,因此可以將原本心智體無法響應的想法傳達給較低意識。


這就是天才的靈感,靈機一閃進入心智,再啟發整個世界。將天才靈感帶給世界的人自己本身在平常的心智狀態下,根本無法說出自己是如何得到它們的;但是他知道是以有些奇異的方式-----


「我那大聲鳴響的內在力量
在我的嘴唇活了過來,再用我的手招手示意」。


聖徒、所有信條和所有年代的狂喜和洞見也具有這種性質;在這些情況中,扣人心弦的長時間祈禱或沉思會產生所需的腦袋狀態。高度專注於內在封閉了感官,並且無意識和不由自主地達到了與皇道瑜伽刻意追求要達到的相同狀態。


從冥想到沉思的轉變曾被形容為從「帶著種子」冥想到「不帶種子」冥想。穩定了心智之後,它就保持在理性的最高點,爭論連鎖中的最後一環或整個過程的中心意念或代表物上;這就是帶著種子的冥想。


然後,學生應該放下一切,但心智依然保留在所達到的最高點這個位置,蓬勃和警惕。這就是不帶種子的冥想。保持鎮定,在寂靜和虛無中等待,就像人在「雲朵」中。然後,突然會有所改變,一個明確、驚人、不可思議的變化。這是引起了啟發的沉思。


因此,例如以理想的人、大師為對象去練習沉思會形成大師的影像,學生帶著極樂去沉思它,用其榮耀和美麗充滿他自己,然後拉自己朝著祂向上走,努力將自己的意識提高到理想狀態,使自己融入其中,並與之成為一體。


上面提到的昏厥了一瞬間,在梵文中被稱為Dharma-Megha,正義之雲; 西方神秘主義者稱其為「山上的雲」、「聖所上的雲」、「慈悲座上的雲」。這個人感覺好像被濃霧包圍,意識到自己並不孤獨,卻無法看見。現在這片雲稀薄了,更高層面的意識就浮現了。但在它發生之前,人似乎覺得自己的生命在流逝,他就滯留在漆黑一片的虛無中,難以言喻的孤獨。但是「保持鎮定,要知道我就是神」。在這片萬籟俱寂之中,自我的聲音會被聽見,自我的榮光也會被看到。雲朵消散,自我就會顯化出來。


在能夠從冥想去到沉思前,最少在練習期間必須完全放下希冀;換句話說,卡瑪必須完全受到控制。當希冀佔據了心智時,它就不再是自己一個了;每有希冀都是可能會觸發憤怒、虛假、不純淨、怨恨、貪婪、粗心大意、不滿、懶散、無知等等的種子。只要仍然有希冀遺留,就會有違反定律的可能。


只要有希冀、不滿意,它們就會擱置一邊;意念流一直尋求流向小小的溝壑和管道,它們都是因未滿足的慾望和尚未決定的意念而開啟的。


所有未滿足的慾望和所有未思考妥當的問題會表現得像餓鬼般來引起注意;當思路遇上困難時,它會參上一腳去吸引注意。找出被打斷的意念鏈時,就會發現它們的根源在於未滿足的慾望和未解決的問題。


沉思過程始於有意識的活動開始與通常的活動成直角走時,該活動力求通過參照其自身性質和層面的其他事物來理解一件事物;這種運動跨越了它的存在層面,並滲透到其精微的內在本質。當注意力不再通過比較的活動分裂成多個部分,心智就會以整體來行動,並且似乎會非常靜止,就像在旋轉的陀螺頂部在最快速地轉動時,可以看起來完全靜止般。


在沉思時,人不再想到對象,甚至最好不要以任何關於自我和對象的想法作為彼此相關的兩件不同的東西來開始,因為這樣做會傾向用感受將這個想法染了色。應當努力達到自我超脫的程度,以使沉思可以從對象本身的內在開始,心智的熱情和能量同時保持在整條思路上。要保持意識,像小鳥展翅飛行的姿勢,永遠向前看,不會回頭般。


在沉思時,意念是向內走直到無法向前走為止;它會留在那個位置,不會往回走或轉身,知道這裏有些什麼在,不過無法清楚掌握到那是什麼。在沉思時,當然沒有睡眠或心智活動的性質,而是深入的探索,以長期的努力在模糊中看到某些明確的東西,而不會下降到通常是清晰且精確視野的普通較低區域意識活動。


信仰者會用相同的方式練習沉思,但在他的情況下,活動主要會是感覺,而不是意念。


以他自己的本質來沉思時,學生用外在的身體和心智否定自己的身份。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是在剝離自己的屬性,而是制約。心智會比身體更快更自由,而超越心智的靈又比心智更快更自由。心的寧靜比任何外在的表達都更可能帶來愛,但是在超越心智的靈中,是絕對可以確定有愛的。理性和判斷常常會修正感官斷斷續續的證據;靈的洞見不用器官和心智就辨認到真相。


因此,這些練習的每個步驟中的成功關鍵可以闡述為:在維持意識能量完整流動的同時,阻礙較低的活動。首先,低等心智必需要蓬勃和警覺;然後必須阻止其活動,而將獲得的動力用於鍛煉和發展其內在的更高能力。


有個古代的瑜伽科學教導,當心智的思考過程被活躍意志所壓制時,這個人就會發現自己處於一種新的意識狀態,它超越了普通的思考並支配了它,就像意念超越了慾望並在慾望中進行選擇一樣,也像慾望促使人們採取了特定的行動和努力一樣。這種意識的超然狀態無法用低等心智來描述到,但是它的成就意味著,即使可能正在進行心智活動,這個人也意識到自己是在心智和意念之上的東西,就像所有有文化的人都認知到他們不是肉體一樣,即使該身體可能正在行動。


因此,有另一種存在狀態,或者是另一種生命的生活概念,它超越了心智對事物之間的比較和因果關係這個努力的辨別過程。這個更高的狀態只有在意識活動以其俗世中的熱忱和活力,來進行超出他們置身的營營役役的洞穴生活的事情時,才能實現。所有人遲早都會達到這個更高意識;並且當它來到時,所有生命都會突然出現變化。


當學生通過冥想而越來越富於靈性經驗時,他會因而發現逐漸在他內在開啟的新階段意識。立志於他的理想,他將立即意識到這一理想的光芒正照耀在他身上,並且當他拼命努力達到他信奉的目標時,天堂的水閘將自己打開一小段時間,然後他會發現自己懷著的理想實現了,並充滿理想實現了的榮耀。超越了心智的更
正式形式之後,就會竭盡全力向上達到。然後,當在對象與尋求者完全合一中,人格的制約消失和分離的陰影消散時,這個靈的狂喜狀態就會來臨。


正如《寂靜之聲》所說:「你在成為道路本身前,是不能夠走在路上的。。。看哪!你已成為光,你已成為聲音,你就是大師和神。你自己就是你在搜尋的對象;不間斷的聲音在永恆中迴盪,免於改變,免於罪惡,七種聲音合而為一。」


試圖進一步描述這種經歷是無意義的,因為它們超出了話語所能陳述的範圍。言語只是作為路標,指出了通往無比榮耀的道路的方式,以便朝聖者可以進一步了解他要走向何處。


第十八章 睡眠生活


很多人發現當他們試著睡覺時,自己會受到徘徊的意念流困擾。在這些情況下,心智外殼會讓他們免被這些外來意念影響。這種外殼只會是暫時需要,因為一切都是為了有一段足夠的時間平靜下來,讓人熟睡。


這個人離開肉體時,會帶著這個心智外殼離開,但它的工作已被完成,其唯一目的就是使他能夠離開自己的身體。


他在肉體中的同時,腦袋粒子的心智動作很容易就可以阻止他離開身體;但當他只要離開了身體,相同的擔憂或徘徊的意念就不會將他帶回去。


當外殼破開時,無意義的意念流或心智擔憂可能會重新展現自己,但由於人遠離了自己的肉體腦袋,這樣不會干擾到身體的休眠。


無論一個普通人在睡覺,還是一位念能力發展好的人在入定狀態時,都極度罕有會穿透到心智層的。生命和目的的純淨度是一個絕對的前置條件,並且即使到達了心智層,也沒有能稱之為真正意識的東西,而單純是一種接收到印象的能力。


可以給一個睡覺時進入心智層的可能例子。有位心智純淨但完全沒受過念能力訓練的人在睡覺時受到接觸,有一幅意念圖像展示給她的心智。崇高的喜悅之情非常強烈,通過對輝煌的景象沉思所引發的意念非常崇高且非常靈性,以至於睡眠者的意識轉移到了心智體中,即是她提升到了心智層。雖然她在光與色彩的海洋中飄浮,然而她完全被自己的意念吸引,並且意識不到它之外的東西。她停留在這種狀態幾個小時,不過明顯沒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在這個例子中,很清楚雖然睡眠者在心智層上有意識,但是她無法意識到它。


似乎類似這種結果只可能在早已有一定念能力發展的人身上發生;為了使被梅斯默催眠的對象能夠在入定中接觸到心智層,甚至更肯定需要這相同的條件。


正如之前所述,原因是普通人的心智體的發展並不足夠去作為一個獨立的意識載具來使用。事實上,只有那些受過屬於點化者兄弟會的老師為其使用方法專門訓練過的人才能將它作為載具來使用。


我們可以在這裏重覆一遍第十六章說的東西,即是直到第一次點化前,人晚上在他的星光體中工作;但是一旦它完全受到控制,並且他能夠充分使用它,便開始在心智體中工作。當這個身體也完全組織好,它會是比星光體靈活得多的載具,並且能夠完成在星光層上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雖然人在死後可以生活在天堂世界中,即是心智層【我們會在之後的章節中看到】,但是他被關在自己的意念外殼之中;這樣不能說是在心智層上運作,因為這還包含在該層面上自由移動,以及觀察那麼存在什麼的能力。


能夠在心智體中自由運作的人有能力進入心智層上所有的榮耀和美麗,並且即使在星光層工作時,也擁有更為全面的心智感官,為他打開了這樣奇妙的知識視野,幾乎不可能發生誤差。


在心智體中運作時,人會離開星光體以及肉體;如果他因為任何原因希望在星光層上展現自己,他不會送自己的星光體來,而是通過自己意志的一次行動為臨時的需要物質化一個。這種物質化的星光體被稱為意念體(mâyâvirûpa),並且在第一次形成它時,通常需要合資格的大師的幫助。【這個主題會在我們的下一章節中探討】。


有另一種方法可以有效地利用睡眠生活來解決問題。當然,很多人都實踐了這個方法,不過大部分都是無意識的;諺語表達的是「夜會帶來建議」。當要睡覺時,靜靜地將要解決的問題留在心智中; 不要去辯論或爭論於它,否則就睡不到覺了; 它應該只是在心智中陳述就好。接著,當進入睡眠時,思考者脫離了肉體和腦袋,就會去處理這個麻煩。通常思考者會將解決辦法留印象在腦袋,這樣它就會在清醒的意識中。放紙筆在床邊,以便在睡醒時立即記下解決辦法會是一個很好的主意,因為這樣獲得的意念很容易被來自物理世界的擠擁刺激所抹去,並且很難恢復。


第十九章 意念體(MÂYÂVIRÛPA)


MÂYÂVIRÛPA字面意思是「幻象體」。它是能夠在心智體中運作的人創造出來的臨時星光體。它可以或不可以類似肉體,給予它的形體適合於它所投射的用途。它可以被創造成在物理層上隨意志去顯現或不顯現;它可以被創造為與肉體並無分別,觸摸起來是溫暖和實在的以及看得見的,能夠作出對話,完全像一位有肉體的存有般。


使用意念體的好處是它不像星光體一樣在星光層上受到迷惑;沒有星光迷惑能影響到意念體,也沒有星光幻象能欺騙到它。


有了形成意念體的力量,人就能夠瞬間從心智層穿越到星光層,然後回來,並且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使用心智層上更強大的力量和更細緻的感官;當這個人希望顯現給星光世界中的人時,才有必要形成星光的物質化。當他在星光層上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時,他會再次回去心智層,而意念體會消散,其物質就回到通過學生的意志被抽取了的星光物質平常的循環中。在意念體中時,人要去了解另一個人,可以使用心智層的意念轉移方法;但是當然,用此方法傳達意念給其他人的力量局限於對方星光體的發展程度。


大師首先展示衪的學生如何創造意念體是有必要的,之後,雖然這在一開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也會自己做得到。


在第二次點化後,心智體的發展會有快速的進度,並且學生到此地步就能或快要學會使用意念體。


待續。。。


翻譯:Andy Cho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